书中第一百一十一回贾府众男丁送殡,府中女眷居多,便有盗贼起歹心,妙玉陪伴惜春看家却被盗贼觊觎,第一百一十二回妙玉回栊翠庵后独自坐禅,被盗贼用迷香迷晕后劫走,是死是活未曾可知。但从妙玉的性格来看是绝不会屈从于强盗的,所以妙玉多半会自行了断。正如判词云:“可怜金玉质,终陷污泥中”。
关于妙玉的结局,红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妙玉是为了解救宝玉而屈从于一个觊觎她美色很久的权贵,还有的认为妙玉的原型是雍正的侄女,废太子胤礽的小女儿八格格,为躲避雍正的追杀而暂居大观园,最后为了解救大观园的姐妹而现身,之后隐匿于青楼。由于曹雪芹只留下了前八十回,后面的故事谁也无从知晓,红学家们也只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后面的情节,所以妙玉的结局到底怎样只有曹雪芹本人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悲剧结尾。
妙玉是“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贾家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婚姻关系的人。但是在故事的主要舞台大观园,她却是住得最久的人:在筹备元春省亲的阶段,她已经入住,比宝黛钗春都要早。
在八十回中,妙玉的故事不多,但已经勾画出一个被迫出家、无依无靠、身在佛门、心向红尘的少女形象。说她是什么公主,或者犯官之女,将来会连累贾府,纯粹是无稽之谈。理由非常简单:她是为元春省亲的盛事,作为一件高级点缀,而被请入大观园的。如果真的有什么身世之谜,在元春省亲这个万众瞩目、并且有众多太监宫女到场的重要节点,偏偏把妙玉请到贾府,不是明白着昭告天下:“我家收容了犯官之女,是跟皇帝过不去”吗?
妙玉就是一个避难之女。而她要避的“难”,也并不是皇帝,仅仅是“权势”。所以贾府昌盛,能够庇护于她;贾府败落,她也失去庇佑。仅此而已。换言之,她更大程度上是贾府盛衰的见证者,而不是参与者,更不是推动者。
确定了妙玉的身份定位,就可以推测八十回之后她的下落了。如果被劫持而走,离开大观园,她的遭遇再悲惨,也与贾府无关了。况且劫持了年轻女尼,还要离开京城,远赴重洋,从技术角度考虑,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妙玉的判词中有“终陷淖泥中”,判曲中有“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预示着妙玉沦落风尘的结局。在大观园中如何沦落?
大观园是贾府的花园或者别墅,并不在原来贾府宅院之内。从宝钗的搬离、迎春的出嫁,大观园开始“风流云散”。我们知道的,探春远嫁,惜春出家,黛玉早夭,宝玉结婚肯定另选新房,不可能在别墅里成亲。李纨是为了陪伴照顾众姐妹才住进园子的,当然也会搬出去。随着经济的恶化,大观园会成为无人管理荒芜之地。
妙玉住的栊翠庵,位于大观园之中。妙玉父母师父已经去世,没有出嫁或者搬离的机会。荒芜的园子里,有个漂亮的尼姑,大概任何浮浪弟子都会生出觊觎之心的。当初妙玉进京,也是同样的原因:被“权势”(岫烟说的,妙玉是“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了”)骚扰,父母力不能及,被迫离乡避祸。
妙玉进贾府是十八岁。到八十回后,她已经二十多岁了。经过对宝玉的无望的单恋,她多少有点“春心萌动”。于是受到浮浪弟子的骚扰,她不会决绝地“不屈而死”,而选择了屈从。于是昔日清净的栊翠庵,就成为了变相的娼寮。
妙玉判曲中有一句“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只有这个结局,才能照应上这一句话:当初妙玉千里进京避祸,托庇于显赫的贾府,那些有“权势”的“王孙公子”鞭长莫及,只能自叹无缘。到妙玉沦落之后,这些“王孙公子”(未必是当初家乡的那些人)可以去嫖,就“无须”“叹无缘”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6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