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太平道乐的艺术特色

太平道乐的艺术特色



古老的民间音乐“太平道乐”至今仍在河北邢台广宗流传着,也有人称之为“太平古乐”。其大多是些道教信仰的人们演奏表演,并融入了道教的音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太平道乐起源于东汉末年时期的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邢台巨鹿人张角为推翻封建汉家王朝发动了黄巾起义,从而开创了太平道。在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音乐——“太平道乐”。张角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舆论发动,以宗教的角度,打着“符水咒说”为人治病的旗帜广收弟子、发展信徒,用以策划推翻东汉朝廷的统治。

他把地主阶级不劳而食,应该人人平等的思想还有对神的祈禳祷祝一起编写成经文,让众徒咏诵。在信徒们咏诵这些经文的时候,初期加配了一些简单的打击乐,我们可以称呼它为经乐,可以让信徒们有节奏的整齐的诵读经文,这些乐曲的调子较为平稳,也可以使修道的人们慢慢进入静的境界。

后来为了使演奏更加具有吸引力,不久之后便在简单打击乐的基础上添加了几人的小型乐队组合来共同演奏,其中还加入了管、笙、笛、钗等吹奏乐器,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可惜的是战争过后,张角带领的黄巾军也被卢植攻破了,其便撤退到了今天的邢台广宗。

当时的广宗交通闭塞,所以古时的太平道乐很少能够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因此太平道乐只是在超度亡灵或是民间百姓打醮等场合来进行表演,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岁月洗礼,演变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具有显著民间特色的一种音乐文化。

张角起义失败后,这种诵经伴奏形式便流入民间,在吸收宫廷音乐和道教音乐的成分中,融合进去广宗一带地方小调的韵律之后,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表演的太平道乐。现在太平道乐的表演者都是头顶九阳莲花巾,身穿蓝黑道袍,这种穿着与演奏表演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大多都是信仰道教的。

但他们又不是传统作用上的道教信徒,他们的平时生活与普通百姓没有明显区别,只有他们在演奏太平道乐的时候,穿上道袍,才显示出他们的道士身份,这种特殊的道教群体可以称他们为“火居道人”。宫观道院里的出家道士他们追求的是修道悟性,那些火居道人则更加追求演奏技艺,他们的演奏技艺都是非常高的,可谓专家称道。

太平道乐就在这些爱好道家音乐和地方音乐的火居道人和村民中间慢慢的形成和流传开。太平道乐的音乐的特色明亮、高亢又激昂澎湃,但有时它亦会在低沉、哀婉悲泣的情感里面显示着宁静致远、悠然的艺术风格。它我国是古老的宗教音乐之一。火居道是当地百姓都非常喜爱的音乐形式,在村里的一些贺寿、庆典、祭祀、庙会等隆重场合,都会在诵读的同时有器乐伴奏,热闹欢喜的醮场音乐。

太平道的乐曲所使用的是古老的工尺谱。工尺谱记谱只能记载音乐旋律的音高位置,至于节奏强弱时值的划分和标记,则没有确定,所以传授太平道乐在这方面,靠的是师傅的口传身教。太平道乐也是火居道乐,它的演奏者大多是普通的火居道人。在广宗县张玉保等等著名艺人都是火居道演奏团成员,他们学习演奏都是靠前辈口传心授,基本上保留了太平道乐古香古色的本来面目。

如道乐曲牌《朝天子》,这支曲子通常用在庆典、朝拜等比较大型的场合,其曲调悠扬、婉转。如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乐曲《小风韵》,有着独特的清新色调,旋律活泼动人,它和《朝天子》迥然相异,正如其名有着委婉细腻的唯美风韵;道家音乐当然也离不开歌颂神灵赐福的乐曲《降济》,其曲调飘逸优雅、宁心静好。

在演奏形式上,太平道乐有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动静结合、时静时动。太平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动乐和静乐。静乐,可以站着表演,也可以是在其它仪式上坐着表演。动乐,它是在行进中边走边表演,把舞蹈与道乐结合起来进行表演,动乐吸收了“十字梅花”、“跑龙花”、等道舞和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表演演奏的一种形式,动乐的排列是双纵队列或双横队列。

道家舞蹈可人多亦可人少,可连续表演,也可单独进行表演,但表演的人数必须是单数。表演唱经的有多种动作,如舞剑、起坐、云手、踏罡、落座、跪拜等舞蹈动作。道舞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道舞的图案都是来源于儒家的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八方九官等道家信奉。道舞的形式主要有“龙摆尾”、“芝麻开花”、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6041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