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①《驾出北郭门行》,属"杂曲歌辞"。该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痛苦。
②北郭门:城的北门。郭,外城。古代坟墓多在城北郊。
③樊:樊篱,引申为羁绊。又,指马止步不前。《说文·双部》:"樊,褭不行也騺。"
④踟蹰(chíchú迟除):迟疑不前貌。
⑤噭(jiào叫)噭:哭声。
⑥"借问"句:正在打听时,啼哭的人便从丘林中出来。出,一作"云",又作"谁"。
⑦"何为"句:作者的问话。斯,这样。
⑧舍:舍弃。殁(mò莫):死亡。"亲母"以下十四句为孤儿的答话。
⑨举动:动辄。鞭捶施:用鞭子、木棍抽打。捶,木棍。施,加此指加于身上。
⑩"上冢"句:到墓地察看母亲的坟墓。冢,墓地。故处,指孤儿母亲的坟。
《驾出北郭门行》是阮瑀所作的一首叙事诗,诗人经过精心选材,典型化处理,把笔触伸向社会、家庭问题。
该诗写一个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的事,反映孤儿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上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的关切以及对受害者不幸命运的无限同情。
开头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分出现,以示事件的真实性。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常。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
“顾闻”四句引出事件。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由此引出孤儿诉说原委,也是诗的主要部分。
紧接十四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可分为两层意思。前八句是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后六句写孤儿哭诉情状,读者似乎可以看到,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求生母于地下,其它道路是没有的。
这一大段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千载之下,犹使人读之而不能不为之凄怆泪下。
最后两句是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后母虐待孤儿是常见的家庭悲剧,但写入诗歌,却很罕见。这首诗记述了一个孤儿的血泪控诉:他无衣无食,饥寒交迫,骨瘦如柴,还被后母打得遍体鳞伤,只好跑到亲娘的坟墓前痛哭,哀叹自己的困苦,不知何时才有尽头。情真语挚,酸感路人,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深厚的人道精神。
这首诗与汉乐府民歌《孤儿行》题材相近,只是一写兄嫂虐待,一写后母虐待,这两首诗概括了天下大多数孤儿的命运。
《孤儿行》情节比较丰富,叙事比较具体,本篇情节则比较简单,叙事比较概括,但故事也完整;《孤儿行》句式多变,本篇是整齐的五言诗。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倾向鲜明,与作者其他的诗歌风格很不相同,明显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所以,清代人陈祚明称赞该诗“质直悲酸,犹近汉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6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