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当年写《史记》的时候,如此评价了《山海经》中出现的异兽。据传,《山海经》所记载的是大禹、伯益的所见所闻。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动物,应该是上古时期存在过的。
不过,因为书中记载的一些异兽太过神奇,后人多认为它们都是杜撰出来的。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答案是:有!下面就来说说这些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犰狳
《山海经·东山经》“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
翻译过来就是说这种野兽长得像兔子,嘴如鸟喙,眼睛像猫头鹰而尾巴像蛇。那么猫头鹰的眼睛是圆的,蛇的尾巴是细长的,鸟的嘴是尖的。可能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犰狳同样是一种现存的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地区,是一种濒危物种。犰狳有着尖尖的嘴,圆圆的眼睛,尾巴像蛇一样细长,身上还有甲片。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犰狳便会将全身卷缩成球状,将自己保护起来,这不就是惟妙惟肖的“见人则眠”吗?
犰狳,又称“铠鼠”。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犰狳科共有9属21种(有1属1种已灭绝),包括裸尾犰狳属、圆头倭犰狳属、披毛犰狳属、倭犰狳属、犰狳属、六带犰狳属、大犰狳属、三带犰狳属、小犰狳属。
犰狳是除人类以外唯一携有麻风杆菌的动物。
大多数种类的犰狳,骨质甲覆盖头部、身体、尾巴和腿外侧;这层骨质甲深入皮肤中,由薄的角质组织覆盖。头部,前半部和后半部的骨质甲是分开的。身体中间的骨质甲成带状,可以灵活活动。在身体没有骨盘的地方,长有稀疏的毛。犰狳有小耳朵和长尖的嘴。前脚上生有有力的爪子,用于挖洞。
大犰狳(Giant Armadillo),身体长达1米,尾部51厘米。它可以用尾巴作支撑坐在屁股上。粉毛犰狳(Pink Fairy Armadillo),或倭犰狳(Pichiciego),是最小的一种犰狳,长约15.24厘米,粉白色,它的盔甲与其他品种不同,只覆盖头顶和躯干。三带犰狳(Three-banded Armadillo)能够把自己团成球保护自己。
九带犰狳(Nine-banded Armadillo)是在美国发现的唯一一个品种,主要生活在北卡罗莱纳州(North Carolina)到德克萨斯州。长约76.2厘米,雌性一般每年春天产下同卵四胞胎。
结构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关节的甲。这种由骨质组成的鳞甲上还覆有角质表皮。体上鳞甲形成各种式样,但通常是一个头盾及一系列颈部和身体大部分的保护盾板。在腹部和四肢盾板之间,柔软的皮肤上有稀疏的毛。有些种类能卷曲,以保护易受伤害的四肢和腹部。头骨长而背腹偏平。牙齿随年龄增长而部分地丢失。所有犰狳四肢都很结实,前后足大而有钝爪。除犰狳属外,前后足都是五趾,后足常为足行性。
大多数品种的犰狳白天生活在洞里,晚上出来找食物,它们吃白蚁、蚂蚁、蛇、腐肉和植物。
与贫齿目其他种类相比,犰狳的食性和运动并无更引人注目的特化,大多数种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也吃些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或植物性食料。
体长12.5-100厘米,尾长2.5-50厘米,体重可达50千克以上;上体两侧和4肢外侧常覆盖着骨板与鳞板,构成保护躯体的盔甲,这一盔甲由几列可动的横带分成前后两部,横带间由弹性皮肤连接,可将身体卷缩成球状,以防御天敌侵害,耳小、舌能伸缩,前肢3-5指,指爪弯曲强大,后肢5趾,具爪,牙齿细小、钉状,终生生长。
犰狳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明显特征是它的一副鳞状铠甲。就是因为这副甲胄,它被西班牙征服者冠以“披甲猪”之称。西班牙人在中美洲肆虐的时代,他们常常见到阿兹台克部族人中的小贩,在村镇的集市上用犰狳肉换取可可豆。他们也注意到犰狳肉“非常美味可口”。
犰狳均是地栖生活,属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是杂食性,多吃甲虫、蠕虫、白蚁、黑蚁、蝗虫、蜥蜴、鸟蛋、坚果和蛇类等。更有趣的是,犰狳特喜欢吃腐烂的动物尸体,在草原上哪里有死牛、死马及其它动物腐烂的尸体,哪里就有犰狳在打洞,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食物。
白日,犰狳躲在自然形成的洞穴或自掘的洞穴里,洞穴狭窄,截面为圆形,直径大概有20.32-25.4厘米,有时可达63.5厘米长。通常地穴有几处分支,其中的一个终止在一个巢穴处。巢穴里面铺着柔软的树叶和干草。一只能干的犰狳能打几个洞穴,每个又都有几处出口。这些洞口隐藏在树根间、空树干里或堤脚下。在昆虫食物供不应求时,犰狳就会增加觅食时间,连白天也外出活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