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维特鲁威人》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维特鲁威人》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维特鲁威人》(意大利语:Uomo vitruviano)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素描作品。它是钢笔和墨水绘制的手稿,规格为34.4 cm×25.5 cm。

根据约1500年前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描述,达芬奇努力绘出了完美比例的人体。这幅由钢笔和墨水绘制的手稿,描绘了一个男人在同一位置上的“十”字型和“火”字型的姿态,并同时被分别嵌入到一个矩形和一个圆形当中。这幅画有时也被称作卡侬比例或男子比例。维特鲁威人现被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中,和大部分纸质作品一样,它只会偶尔被展出。

画作内容

这是许多人熟悉的一幅画面:一个裸体的健壮中年男子,两臂微斜上举,两腿叉开,

以他的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圆形。同时在画中清楚可见叠着另一幅图像:男子两臂平伸站立,以他的头、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正方形。这就是名画《维特鲁威人》(HomoVitruvianus),出自文艺复兴艺术巨匠达·芬奇之手,画名是根据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家维特鲁威(Vitruvii)的名字取的,该建筑家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

关于维特鲁威的生平、建筑活动,因史料所限已难考证。仅从《建筑十书》的零星记载知道,维特鲁威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熟悉希腊语,能直接阅读有关文献。他的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他先后为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建筑师和工程师,因建筑著作而受到嘉奖。

“维特鲁威人”也是达芬奇以比例最精准的男性为蓝本,因此后世也常以“完美比例”来形容当中的男性。

创作背景

从维特鲁威在书中的前后论述看,他是在讲神庙的均衡,而均衡又是由比例得来的。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家认为,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细部和整体服从一定的模量而产生均衡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均衡或比例,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庙的位置。即与姿态漂亮的人体相似,要有正确分配的肢体”(见《建筑十书·第三书》)。

正是基于对人体比例的认识,维特鲁威强调:“如果自然构成人体,使肢体按照比例与其综合的全部外形相对应,那么古人似乎就有根据来规定:在完成建筑时各个细部对于全部外貌应当在量度方面保持正确。”

《建筑十书》是以向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上书的形式用拉丁文写成的,可惜原文不久遗失,只流传下来抄本。1414年,在瑞士的修道院中发现了该书的手抄本,它与其他各种复出的古希腊罗马著作一样,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提供了知识养料和思想启迪,并为建筑家对古罗马的遗迹做实地研究和修复提供了很大帮助。甚至还有人建立了维特鲁威学院,使维特鲁威的思想对建筑研究和知识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显然,达·芬奇读过《建筑十书》,并且心有独领,他把美的生物学基础(形体和比例)和几何学知识(方形和圆形)联系起来,使《维特鲁威人》在他的妙笔下完美地得以呈现。

艺术魅力

这幅素描的一个魅力在于抽象的几何学与观察到的身体现实的相互作用。画中人的身体只画了主要几部分,但轮廓优美,肌肉结实。这人的双脚实际似乎是踩在正方形的底边之上,或是抵在圆形的弧线上。

这两个姿势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也许是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上下摆动双臂,如同小鸟摆动翅膀一样。人体的线条清晰而简约,但脸部的处理却有些不同。脸部画得要更深刻一些,阴影处画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这是一张怒视前方的脸。

有人会猜想这个《维特鲁威人》是否就是作者的自画像。仔细想想也许不是,因为该素描作于1490年,而画中人看起来远不只38岁。另一个可能就是,这张脸解释了随后文字中描述的人体比例,比如发根到眉毛的距离等于下巴尖端到嘴部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张脸是完美的,起到了示范作用。

然而这幅画似乎是对上述抽象的生物几何学对称规律的完美诠释,因此圆圈中这个表情严肃的人似乎应该是个大人物,而不是无名小卒。他眼眶深陷,目光犀利,一头浓密而卷曲的长发,头发从中间分开。

至少我要说这幅《维特鲁威人》带有自画像的成分,这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人,同样也体现了惟独能理解这些真理的人——艺术家、解剖学家、建筑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