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1952年,德国发行首枚《蒙娜丽莎》邮票。
画作内容
《蒙娜丽莎》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人文背景
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欧洲源自对基督教统治下中世纪的批判,产生了世俗价值观念。人的观念在达·芬奇等艺术家的观念里居于核心的地位,《蒙娜丽莎》也展现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肯定了人从自然状态脱离而存在的意义。
草稿背景
在《蒙娜丽莎》创作之前,就有一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油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出自达·芬奇,其创作时间远远早于《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绘画,人物的面色清新红润,不沾岁月痕迹,有着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长相、服饰、手势和神秘笑容,只是更为年轻。有专家还曾利用碳定年法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幅画创作于15世纪。
创作过程
《蒙娜丽莎》油画:该作品经过了四个创作阶段:第一层,是一幅对未知对象的肖像草稿,从轮廓可以看出,有较大的头、鼻、双手和较小的嘴唇;在第二层里,达·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覆盖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层,是1503年创作的《丽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认为这才是蒙娜丽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认为的“另一幅女人的画像”。画中的蒙娜丽莎眼睛看向左边,面带微笑,这是当时标准的肖像画模样。第四层,是《蒙娜丽莎》油画作品:脸微微向右转了过来,就连目光也是向右的。
《蒙娜丽莎》创作时间,大约从1503年至1506年。该幅画创作于达·芬奇人生的转折点,即从服务了17年的米兰斯佛扎宫廷,回到了佛罗伦斯。很有可能在那段时间里,达·芬奇赢得了政治家马基维利的支持,他主要从事军事工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绘画作品。达·芬奇画完《蒙娜丽莎》之后,便投入到了亚诺河改造计划。
心灵回归者心中的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
《蒙娜丽莎》的姿势,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它不仅仅是艺术规律问题,不仅仅是对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冲击,而是心灵回归者、觉醒者心中的一个崇高细致理想的显现。
《蒙娜丽莎》具有另一种难以说明的象征意义,如佛的坐势、站势、讲道姿势,菩萨的动势,基督的几种象征性姿势:如两手摊开,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这有某种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简单最简单,最轻松最沉甸甸的样式,你无法赞美它,又无法挑剔它,它就是这样,原始的样子,人们只能沉醉其中,而不能有条理地褒贬它。
一切欺骗与神秘都集中在《蒙娜丽莎》身上,而令人们产生一种畏惧。《蒙娜丽莎》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形象,在该幅作品面前,不能说她是女人肖像,她穿越一切无所不见、又视而不见的空洞目光,想躲避是办不到的,而想迎接那目光同样也是枉然。奇异的前额,广阔得失去了一个平凡人的味道,弥漫在脸上的那种神奇表情,似笑、非笑使人们无法相信这是一张现实的脸,而它的存在,又无法使人们的怀疑进行得彻底。
《蒙娜丽莎》的表情,像东方佛教中佛陀的表情一样,是非凡人所能做出来的。“蒙娜丽莎”不是因为了什么而微笑,她只是静静地在那,脸上是自然地出现的一种永恒的、无所谓表情的表情。《蒙娜丽莎》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焕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而在这之前,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气息。
构图
在构图上,达·芬奇为了加强对人物时代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突破了对女性的刻画到了腹部。其实,中世纪教会认为,腹部以下为情欲,而禁止人物肖像画到腹部以下的荒谬规定。达·芬奇把人物画到腹部以下,是对中世纪观点的公开对抗。该画完全消除了中世纪绘画中的呆木僵硬表情,表现出一股活鲜鲜的生气;其美学价值首先就体现于这种先进的审美理想中。
技法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融入背景之中。尤其是在该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处,作者是着意使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让眼角和嘴角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形象的意蕴。
《蒙娜丽莎》幅肖像中,那双眼睛周围、那生动的红色小圈和毛发,不经过最精细的刻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眼脸也自然得体,睫毛浓密,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描绘,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极为逼真。鼻尖上那纯美柔嫩的粉色鼻孔真是栩栩如生。嘴唇微翕,从玫瑰红唇到鲜嫩的粉颈,无处不是生动的肌肤而非颜料堆砌。如果人们凝神观看喉头的凹陷之处,仿佛还能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法国工程师和发明家帕斯卡·科特,他用一种新的高科技多光谱相机发现,“蒙娜丽莎”曾有过眼睫毛、眉毛和更灿烂的微笑,而且,在其膝盖上搭了一件有毛皮内衬的外套。科特的红外线摄影也揭示了在好几层颜料的下面,藏有艺术家起草的素描。蒙娜丽莎本人的肤色应该是暖粉色,她身后的天空应该是生动的蓝色,而不是如今人们所看到的灰绿色。
科特认为,画面如今展现出的深绿色背景是500年岁月中,油墨颜色沉淀的结果。原来达芬奇使出招牌绝技“晕涂法”(Sfumato),整幅画融合了共4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头发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颜料组成,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细看时笑容就消失无踪。
由于画作上没画笔的痕迹,科学家估计达芬奇是把油彩涂于手指上绘画。带领研究小组的沃尔特表示,纤薄油彩是画作引人入胜的关键。能使用如此纤薄的油彩,证明达芬奇功力极深厚。同时,由于每层颜料都要数月才能风干,估计这种特殊效果可能花了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女性特点在“蒙娜丽莎”这里,已经消失得如风中的衰草无有踪影,只留下凝重的繁树一样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渗透在“笑容”里。仿佛的手势,代表一种具体意思,但仔细看看,就明白这并不是一张肖像写生画,而是一个精神的投影,“女人”淡眉的消失,说明达·芬奇对性别的超越,所以该形象不存在男人、女人的问题,仿佛没有性别的天使,和二性兼有的神灵。
“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以基督的目光审视世道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艺术的高境界是一种抽象精神,而令人摸不着头脑。恰恰相反,这种境界,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显示出来的一种具体抽象。“蒙娜丽莎”的眼睛、额头、嘴、绝无仅有的手,都是生动具体的,而不是简单概念的翻制,所以说,艺术将人的精神升华为一种可视的形象是必须的,将可视的形象纯净为宗教的境界是可能而必然的,美与神秘有着不解的因缘。
神秘字符
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油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发现微小字符。肉眼看不出来。她绿褐色的右眼球上画有黑色的LV字样,很明显这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姓名首字母。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但看起来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除眼睛外,画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在背景中桥拱上可以看到数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数字2。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