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阳明学述要

阳明学述要



阳明学一般指心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阳明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明朝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阳明心学以“心”为本体,以“致良知”为目的,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朝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因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而被后人并称“陆王心学”,或简称王学,也称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试阐释如下:

1、心是宇宙本原。充塞世界的唯心而己。心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一,“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心既是人的主宰,“身之主宰便是心”。也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是天地之心”,“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2、心是先验的、自动的、至善的、永恒的绝对存在。“心自然会知”,学在心上学,行在心上行,“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至善是心之本体”,天地之间“心一而己”。

3、心是灵明,心物同一。“人又甚么教做心”?一“只是一个灵明”。“充塞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灵明既是心之自因自达的实体,又是心之感应彰明的功能,天地万物因心感应而运化,心因彰明天地万物而律动,同气相达,契合同归,致“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追本溯源,“其发掘之最精处”,则“是人心一点灵明”。

4、心是良知—人人具有的、天赋的、至善的本性。良知是心的本性,“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人人具有,“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同”。良知是天赋的,“夫良知者......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良知是至善的,“知善知恶是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的外化,则扬成事物的天然法则,“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5、心是知行合一的本体基础。“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6、心是二元架构。心既内在体附于人心,又超越于人心;既是认识主休,又是认识对象;既指主观意识,又指客观尺度;既有认知功能,更具德性功能。这正反映其本于中国传统哲学关注人与世界的三层关系—即人与存在世界、与意义世界、与可能世界关系的脉络渊溥。此种架物,构成了阳明心学的特有品性。

概括起来,似乎可以说,阳明一心学在本体论方面,心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人心与物同体”。在认识方面,心既是内在判断气体,又是外在规范,所谓的“心即理”。在道德论方面,心既是德性载体,又是伦理准绳,所谓“吾心之良知即天理也”。在知行观方面,心是知行关系的签石,所谓的“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以上这些发诸心的基本范畴,依靠“致吾心之良知夭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真理”的内在运行机理的整合,形成了“合心与理而为一”,容“天地万物一体”的纯然至善的阳明心学体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973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