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本名顾绛,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之学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写的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
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其重点在于政事,概分兵防、赋税、水利三部分,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书中不仅对边疆的形势和沿革叙述详细,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陲的深切注意及爱国深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天下郡国利病书》实际上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源自于顾炎武关于“亡国”和“亡天下”的论述。梁启超先生后来将其观点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含义更加深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肇域志》是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始纂于崇祯十二年,成书于康熙元年。由顾炎武撰写,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姊妹作。
崇祯十二年,顾炎武开始广泛收集史籍、实录等资料,明亡后,游历全国,一路考察山川、风俗,“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几阅志书一千余部。”,晚年开始撰写《肇域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二书,《肇域志》计三百十八万余字。本书一直未能刊印,只有15部抄本流传,今存11部,200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肇域志》是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始纂于崇祯十二年,成书于康熙元年。
顾炎武学识广博,征引丰富,为纂此书而参阅的明代及清初方志达一千多种,这些方志中有不少今天已经失传。据《自序》称“此书自崇祯已卯起”,经“二十余年之苦心”,始辑成“初稿”。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山川、名胜、水利、贡赋等。取材于《明统志》、二十一史、明历朝实录、地方志和奏疏、文集,偶有少量清初材料。
其所引明方志一千余种和各种专志,大多已佚,赖此书得以窥其一斑。又订正了《明统志》及方志旧籍中的错误,南直隶、云贵部分收辑考订尤为详尽。从其书中可以看出顾氏研究历史,编纂史书,目的就是“鉴往所以训今”、“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之学术思想,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肇域志》原稿本20册,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许庆宗得到携至杭州,传凡四世。
咸丰四年(1854),蒋寅昉曾委托他人据许家所藏稿本抄录,40册。后来出现的《肇域志》抄本,大多是从蒋氏抄本转抄而成。国内现存的《肇域志》全帙抄本,仅云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存有。上海图书馆的抄本是后人的整理本,失去了顾炎武稿本的原貌,而滇川两省图书馆的抄本抄工精细,字迹工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稿本的面貌,只是川本漫漶残缺过甚,而滇本则基本完好。
2008年3月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9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