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

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



在生物学著作中,按国家或地区记载动物种类的分类学专著,称为动物志。

我国在十六世纪出现一种叫《闽中海错疏》的书,书中按当时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我国福建沿海一带的水产动物,虽然所列动物种类与南方动物区系相比较还不够丰富,描述也不像现代动物志那样精详,但从内容和分类方法来看,确已进入动物志的领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水产动物志。

《海错疏》的作者屠本畯,字田叔,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朝万历年间曾任福建盐运司同知。他是在入闽之后,应太常少卿余寅之请写这部书的。屠氏学识渊博,对博物学和园艺都有较深的造诣,所著除《海错疏》外,还有《海味索隐》、《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瓶史月表》等书。

《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丙申(公元1596),距今已将近四百年。全书分为三卷,上中两卷为鳞部,下卷为介部,共记载福建沿海水产动物二百多种(包括少数淡水种类)。

此书所记载的水产动物,以海洋经济鱼类为主,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海产珍品对虾和蟹,以及鲥、鳓、鰶等鱼,都包括在内。所记载的鱼类,除锯鲨即胡鲨,棘鬣即过腊,鰌、鳅即泥鳅,鮆即刀鮆以外,还有四十个科,及二十个目。所记载的两栖类有蟾蜍、雨蛙、虾蟆、水鸡、石鳞、黄鲫等十种。

此外还记载有软体动物的贝类,节肢动物的虾类,以及鱼、鳖等。福建地处浙粤之间,有些海产动物是相似的,正如屠氏在序中所说:“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其间彼有此无,十而二三耳。”所以他对闽海水产动物的描述,多用浙东沿海所产加以比较。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书中有些记载是前人不曾提到的。例如,海胆一名过去曾被认为来自日本,其实日本却是引自此书。又如,鳁是一种名贵的金色小沙丁鱼,明以前不见于记载,此书却对它作了描述。作为附录,书中还记载了福建常见的外省海产,如燕窝、海粉等。

因此,这部书作为一种早期的地区性水产动物志,可以说已经粗具规模。《四库全书提要》说它“辨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于多识”,这是当之无愧的。

屠本畯这部书的优点之一,就是全书的记载以作者本人的观察研究和劳动人民的经验性知识为主,与古代文人的纯考据性著作有所不同。《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与黄衷《海语》相近,而“其词过略,故征引不能博赡”,责备作者遗漏了《海语》中关于虎头鲨“化虎”、海鰌“长百里”等神话式的记载,这真是妍媸不辨,指优点为缺点了。

《海错疏》对所记载的水产动物,基本上是按照自然分类的原则进行分类的,而记载的内容包括动物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与现代动物志的编写方法极为接近。在明代以前,我国没有水产动物志,甚至动物学专著也不多,动物学知识主要散见于医学和农学著作中,还没有形成一门有系统的动物科学。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屠本畯能写出一部含有自然分类概念的水产动物志,在我国为最早,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前例,这是值得在生物学史上给以高度评价的。

动物学的发展过程和植物学一样,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但总的来说,是从以实用为主向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在世界各国情况基本相似,在我国也不例外。上文已经谈到,我国古时动物学知识主要包含在医药和农业著作中,这是我国动物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实用阶段。它的历史较长,可以说从上古直到明清之际都属于这一阶段。但由于对各种动物的认识越积越多,到明清之际已开始向第二阶段即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进行缓慢的,但可以看出,它迟早必将导致动物学这门科学的产生。《海错疏》一书的出现,正标志着这一重要转变的开始,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它在我国生物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