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古代的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

古代的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



在古代,流放、发配或曰流配,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最有名的流放犯人,《水浒传》中的林冲与武松、宋江,都曾受过流放发配之苦。有一出戏剧《苏三起解》,也是唱的苏三被流放的故事。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刑罚制度,其实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流放,看着并没有那么痛苦,但实际是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古代交通不发达,流放意味着长途跋涉;犯人身上带着枷锁,行动不便,痛苦难当;流放一般是偏远之地,流放原则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南人流放到北边,北人流放到南边,故意让犯人水土不服;流放地生活条件恶劣,吃不上,喝不上,住不好,医疗条件几近于无,许多人熬不到徒刑期满,就无奈见上帝去了。

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让犯人死在异地他乡,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流放之刑就已经有了,历史上记载的流放故事有很多。史载“流共工于幽州”,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在远古时期是荒凉之地,共工就被发配到这个地方。“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西汉的大儒李寻被流放敦煌郡。

古代有著名的六大发配流放地:

其一,湖北的房陵,曾流放过两位皇帝、十位王爷、一位驸马和一位丞相,是最有名的流放地;

其二,海南的崖州,包括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宋朝宰相丁谓、大学士胡诠、元朝宰相王世熙在内的至少十五位名相、贤臣、学士被发配至此生活;

其三,广东的潮州,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流放至此,这个地方的瘴江因为韩愈大名改为韩江;

其四,黑龙江宁古塔,包括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内的明清两朝数万大臣曾流放至此;

其五,贵州的黔州,唐朝名相长孙无忌、唐高宗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子李承干等名流皆流放至此。

其六,河北的沧州,因为《水浒传》林冲发配沧州而闻名。

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跑

看《水浒传》,我们看到被发配的宋江、林冲、武松、朱仝等人虽然武艺高强,但并没有逃跑,本来他们都有机会跑的。宋江被救上山寨,但还是坚持去服役;林冲被鲁智深救下,也要坚持去沧州。武松到了孟州城,后又再次被发配,去梁山是因为发配途中被蒋门神安排的人刺杀,才不得已杀人逃命。那么问题来了,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跑?

主要原因有六:

第一,流放时戴着枷锁,且被解差看管,不容易跑。像武松那样戴着枷锁还能杀了解差的人,毕竟少之又少;

第二,从宋朝开始,被发配的人,脸上要刺上金印,即便是跑了,这个金印就是标记,会被朝廷全国通缉,跑了还是会被抓回来;

第三,跑了再被抓回来,后果很严重。最严重的会被“斩立决”的。本来不是死罪,却因逃跑被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第四,如果被发配途中带着女眷,就更不容易跑了,如果因为跑了连累家人,就更得不偿失了;

第五,如果逃跑,遇到赦免,不在赦免范围内,得不偿失。《唐律疏议》规定:“行程之内逃亡,虽遇恩赦,不合放免”。

第六,逃跑的追捕时期太长,跑到天涯海角,也会遭到全国通缉,大清律例规定对于流放逃跑者,追捕期限到七十岁为止。古人活到七十的是稀少的,跟终生追捕差不多。除非像武松、林冲那样被逼上梁山,与朝廷决裂。但那会付出血的代价。被抓到后要杀头的。

综上所述,古人遭遇流放之刑,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不跑,等待朝廷大赦。古人大赦的机遇挺多的。新皇帝继位、当朝皇帝生日、太子降生、太后生日、战争胜利等等,只要皇帝高兴,都可以大赦天下。这样就可以提前结束流放之刑了。

流放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充分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许多被流放者,因为被流放到蛮夷之地,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样,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经济的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