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自东向西分布有一系列的古代城市遗址,这些古代城市遗址是草原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载体,以此为中心,多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碰撞、融合、升华,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纽带与桥梁,也是草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精粹。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位的,所经过的地区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区,文化的冲击力与波及面较大,而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性长久。
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其东端连接位于蒙古高原南部边缘的中原地区,强大的农耕文化势必对草原地带的游牧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草原丝绸之路从本意上看是指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但商品交换的附加效应势必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草原丝绸之路恰恰是连接这两种文化的纽带与桥梁,因而,草原丝绸之路从文化的角度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
游牧民族的经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极不稳定,遇到天灾人祸都会形成大的波动,也会产生为谋求生存而与他族争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战争,所以,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商品交换以外,还会出现不同民族间的和亲、朝贡、战争等复杂的文化现象。
草原丝绸之路承担着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是历史悠久、辐射面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化线路。草原丝绸之路是青铜时代以来沟通欧亚大陆主要的商贸大动脉之一,它是集系统性、综合性、群组性于一身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庞大而又具影响力的文化线路。
草原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有这样的地位和成就,是因为丝路沿线各民族、国家在开放交流中书写了互相尊重、包容并蓄和共胜共荣的伟大历史。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对于建设“一带一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其一,开放交流是繁荣贸易的重要手段。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民族均因这条长盛不衰的线路而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共同发展、共赢合作而谋求各方经济利益的需求是草原丝路保持畅通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而保持丝路的畅通,也是沿线各国各民族繁荣贸易、互通有无的重要手段。
其二,开放交流是民心相通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前提。欧亚草原民族沿着草原丝路的向东或向西迁徙,促进了东西方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的存在,才有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的融合、民心的相通,实现了今天和平交流乃至相互交融、共存共荣的局面。
其三,文化自信和包容的心态是开放交流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自从草原丝路开通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奉行着开放与包容的方针,对于各国的文化均予以接受,同时对于来华的商旅也给予最大程度的保护与尊重。正是这种自信和包容,才保障了开放交流的实现以及商业的繁荣和文明的交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