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重庆太安门历史介绍

重庆太安门历史介绍



太平门是重庆的正门,说城门首先说了太平门。然后按逆时针方向,第二个就是太安门。可是,如今知道太安门的重庆人不多,那儿已经被人称为望龙门。不过,望龙门却不是“门”,为什么不是“门”呢?

望龙门不是“门”,准确地说不是望龙“门”,而是望“龙门”。虽然如此,那儿原来是有城门的。首先,那城门不是开门是闭门;其次,那城门叫太安门而不叫望龙门。太安门在东水门和太平门之间,离东水门和太平门的距离都只有一里路(500米)左右,也就是说东水门和太平门相距只有两里路(1000米)左右。之所以要在这两里路之间设一个闭门,是其地形地貌决定的。

太安门的地形地貌与临江门相似,城墙从东水门沿着滴水岩(实际上是崖)延伸过来,那山崖突然断裂,城墙只好向城里后退,绕了一个圆滑的U字型,再沿着山崖向西南延伸。那山崖断裂处形成的陡坡山谷因低于城墙,就被排除在城外。如果在那弯曲处不设座城门,就可能存在着某种安全隐患。

民谣说:“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太者,大也。太安也就是大安。历史上,不少帝王都用太安作过年号,期盼国泰民安。用太安作地名的也不少,重庆的潼南、万州,陕西的宜君、四川的中江都有太安镇,叫太安乡、太安村就更多了。

潼南的太安镇因出了名菜太安鱼,重庆人几乎都知晓。太安门内有重庆府衙、巴县县衙,还有官方的粮仓,取名太安,其理自明。太安门往左可以呼应东水门,往右可以支援太平门,在重庆的闭门中,其地位可能仅次于洪崖门。

由于那城墙向城里凹陷了几十米,当时那附近又是重庆城的中心地带,那高耸的城楼也就相当壮观,甚至可能超过府衙县衙。只可惜,很早就被拆除,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来,让我们遗憾。

20世纪20年代,为了方便交通,太安门被拆除。太安二字太文雅,重庆人说不习惯也听不习惯。正好那城门旁的城墙边有一条小街叫望龙门街,那是一条半边街,可以望到龙门浩,于是就以讹传讹,太安门就被叫作了望龙门。“太安”是官府的期盼,与百姓往往无关;百姓看到的是“龙门”,于是就望“龙门”;世俗的力量有时候也可以超越官府的力量。

所谓“龙门”,是龙门浩那个浩口。浩本来的意思是指水广大,但重庆人所说的浩,却是指江边被碛石隔开的水域。如果说沱是江湾,往往宽阔;那么浩就是一条长长的而且并不太宽的水域。龙门浩在长江南岸边,一条数公里长的碛石从瓦厂湾延伸到野猫溪。

但不知何故,那碛石又被截断了几处,形成好几个浩口。浩里水势平缓,波浪不惊,除特枯水位外,水也较深,适合停船。当涂山上升起一轮明月,那明月倒影在浩中,于是便形成龙门浩月的美景,成为古代巴渝十二大美景之一。

龙门浩分为上浩、下浩,那上浩正对望龙门。枯水季节,站在望龙门城墙边,远望那数公里长的碛石,犹如一条长龙,俯卧在长江的碧波中,似乎还在戏着水呢。早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龙门浩就已经形成水陆码头。南滨路未修之前,还能在那石上看到“龙门”二字,那就是绍兴年间留下来的,到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太安门被打开,成了望龙门,刺激了龙门浩特别是上浩的发展,让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南岸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岸人还真应当应当感谢望龙门呢。只可惜,修南滨路,那碛石大部被纳入到地基下,龙门也没了,那美景也消失了,只剩下那南滨路边石头上新刻的“龙门浩月”四个字,让望龙门也名不副实了,让人叹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808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