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北宋时期为何称皇帝为“官家”

北宋时期为何称皇帝为“官家”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时期百姓都称皇帝为“官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最早用“官家”来称呼皇帝的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讲的是石虎对石勒的不满,他准备学习冒顿单于杀死父亲取而代之的意思,不过石虎是石勒的侄子。

对于这段内容中的“官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注解为:“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不过胡三省是南宋末年之人,对于这段历史也有可能是经历宋朝皇帝之后的附言而已。

官家最早就是公家的意思,见于白居易的诗歌《青石》:“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及《喜星郡》:“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唐朝时候太监一般称皇帝为“大家”,而从后蜀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宫词》:“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可见那时候对皇帝的称呼就有“官家”一词。

真正全面普及称皇帝为“官家”的则是宋朝,这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其实这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赵匡胤是因黄袍加身而得的皇位,有很多人不服气,称官家可见是说明自己来位比较正,自己是唯一的公家;

其次曹魏时期蒋济的《万机论》中有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三皇五帝是中国最副盛名和最贤德的圣君,二者兼得就是官家了,这与秦始皇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为皇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并没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升了不少;

最后就是宋朝皇帝有一个约定,那就是“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宋朝对士大夫是绝对的好,所以士大夫也愿意只认准宋朝皇帝为官家(此处为公家的意思)。

可见宋朝皇帝对于“官家”的称呼也是煞费苦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