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巫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巫傩活动在赣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文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文化遗存众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处于北纬30度左右。中国的文明是农业文明,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文化是水稻文化。水稻是一种喜暖畏寒、宜水忌旱的农作物。因此,只有在北纬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泽地貌的地区最适合水稻的生长。中国南方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面积水域和它的水源地都有可能是水稻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傩文化”是农耕时代的意识形态,它只能依附农耕文化才能生存。因此,它也应发祥于上述地区。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较齐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美国、日本、法国、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前往考察。
据《山海经》记载,夏朝帝泄十二年,在华北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商族首领亥,赶着牛群去有易国(地当今河北易水流域),有淫秽不轨之事,被有易国王绵臣杀死。亥的儿子微,“假师千河伯,以伐有易”。最后消灭了有易国,杀了绵臣。
微,又叫上甲微或上甲。也说微是名,上甲是字。他与夏帝泄是同一时代人,约在公元前19世纪初叶。从商人始祖契到汤建立商朝前共14代,微是第8代,处在当中。他是商人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领袖,消灭了有易国,替父报了仇,为商争了光。为祭祀亡父又创建了“五祀”之礼。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关系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礼从风俗中提炼而来。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礼又是一种宗教,古代的礼也是由国家组织和管理的宗教活动。所以,中国宗教史常称其为“国家宗法制宗教”。
中国古代的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儒家文化从汉以来一直被视为华夏民族正统文化的代表,为历代统治阶级认可。于是,作为民间文化传统的傩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便成为我们的分析无法回避的问题。
傩与儒家的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文化相对应,傩是在什么时候逐渐沦为一种民间文化和信仰活动的呢?根据徐新建的看法,在汉以前的史料中记载着大量关于"鬼神的信息"。在古人的观念中,有一个由神灵世界和世俗世界合成的二重人生结构。在此结构中,最初是鬼神强于人的,如《墨子》所言"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犹聪耳目之于聋瞽(g u)也。"
伴随历史的发展,两个世界之司开始逐渐断裂,首先是人神相分,由天人合一、人神不二变为人神分界隔绝,只有依靠祭司才能暂时均通;然后由于国家的异化,通神大事又出现官民之分,于是有国傩与乡人傩之另IJ。在周代,古傩之事以"礼"的形式得以固定,如《礼记-祭统》之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在这一时期,礼与傩之间互重,地位也是平行的。由周至汉,古典意义的周礼衰微,至汉代董仲舒"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成为官方文化之正宗,与佛、道互补而形成主流,傩文化由主流逐渐到民间地位。随着官方意识形态的日渐现世化和伦理化倾向,所谓重今生轻来世,重列祖轻鬼神,儒学作为主流文化而傩作为民间型非主流文化的轮廓初步形成。
最后,进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上的专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封闭性,小农社会的不发达与自足因素等,都逐渐使儒文化与傩文化这两种在社会早期并无巨大差异的文化形态越来越分离。前者的日益官方化和蜕化,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而后者则日益深入民间和边远,以其鬼神信仰和实用生命学说而保持其勃勃生机。
由以上分析,我们对儒与傩之间的历史关系,可以隐约看出一条发展线索,在漫长的华夏民族历史上,远古至传说中三代时期是傩文化为主的时期,从先秦至汉以前,有过儒傩并重的时期,汉以后傩与儒的地位出现换位,儒家地位开始上升为主导意识形态。最后,由于政治、社会、地域傩原因,傩文化终于沉入民间。而儒家独尊的局面变得不可动摇但它们毕竟仍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