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武侠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武侠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习武就在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周武王《剑铭》中:“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则更是强调“以仁德为武”,至此“武”与“儒”便愈发不可分了。

以后,游侠之风日盛,青少年多以身为游侠为荣,诗人骚客都崇尚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生活。这些游侠总是或隐身山林、或略显神技后便飘然遁去,不知所终,颇具道士之风。《史记·游侠列传》更是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游侠的潇洒执着,话语间赞誉之意溢满文笔。

“武侠”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属于平民阶层,武侠伦理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情义伦理”。它不仅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又与“道家”等各种思想相结合,蕴涵了很深的伦理,包容了极大的范围,是个不断再包容的文化。

正如刘鹗所言:“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理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

早在西汉时期,儒教已经过统治者的“独尊儒术”成为那时中国唯一的显学,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观念和社会中。

佛教(从现有史料上看)于西汉末传入我国,至南北朝后便逐渐流行,略思便可知,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得以传播,必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援儒入佛,设法通过儒士传播其教义,才快速流行起来的。

其中最典型的要属东汉牟子的由儒而佛了,据《牟子》十四章云:“(儒与佛)如金玉不相伤,精魄不相妨”,可兼信,亦可互补。西晋的孙绰在《弘明集·噜道论》中也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

至于“武”与“侠”结合的开始,则早在先秦春秋时期,由“士”化分而出,即所谓“文者为儒,武者为侠”。

在这一方面,儒家的对立面——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中叙述的很明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话虽有其偏激之处,然却一语道破了“武侠”与“儒家”同出一源的事实。它们之间互相抗衡,互相影响。

然而,分久必合,两种文化的融合点逐渐扩大。从“武”可以健身看,与“儒家”、“道家”的长生不老,修身养性,就不谋而合。

至此,“武”再也不是上古时代单纯的用招术、用兵器互相格斗了。它已经成了一种伦理,一种文化,已经上升为一种“侠”,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一种独特的集体潜意识的人格崇拜,一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

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竞争激烈、欲海横流,武侠小说以其古老的伦理重义轻利、重亲情讲友爱、互助互利的精神,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从精神上复归传统的最便捷的途径,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乐园,保持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出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出”,“入”“出”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于是“武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便成了幻想救国的出路之一,也成了自古文人的共同喜好。

因而,从某种层面上看中国四大传统文化可归为:“武”、“侠”、“儒”、“道”。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78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