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大乘佛教的思想内容

大乘佛教的思想内容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

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佛在古印度传播佛教教义,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而此平等与普度的思想集中显现于大乘教义里。总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精神所在。

初期的大乘经典

般若经

在菩萨修学的菩提道中,“般若波罗蜜”居主导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罗蜜是遍通一切大乘经典的,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的主要思想,都是建立在般若的基础上。在大乘经典中,特别侧重般若波罗蜜思想,以此为中心所集成的圣典就以《般若波罗蜜经》为专称,成为一大部类,称为“般若部”,是大乘经中最重要的部类。

般若的“诸法性空”思想,是所有大乘思想的基础。由此可知,《般若经》在佛法中地位的重要。

《般若经》的出现,是从初期大乘佛教兴起开始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它的部类也在次第增加中,从二部、三部、四部到八部,乃至十六部,部数繁多。《般若经》在中国的传译稍晚,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等三部,这是印度最初的三部般若经,约在三世纪初,也就是龙树造《大智度论》之时,印度已有了这三部般若经,但传到中国已经是五世纪初了。

后来还有《金刚般若》、《文殊般若》、《胜天王般若》等,以及到唐代才译出的《理趣般若》等,相续阐扬“以智证入空性”的大乘精义。

华严经

据说龙树菩萨到龙宫中曾看到三种《华严经》,上本篇幅最大,无量偈、无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在只有下本流传人间。

汉译本有三种,即: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唐代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华严》、唐代般若所译的《四十华严》。

《华严经》从“净心缘起”的立场,展开广大妙有的世界观;又以法界缘起为基础,讲述菩萨行的宗旨与方法。大致说来,华严经典的精要,除了阐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不可思议境界外,又包含了菩萨修行的三大法门:一、是佛与佛刹、佛所说法、佛的威德;二、是菩萨所行的法门;三、是佛的果德。在(十地品)中,订定菩萨修行的阶位;在(入法界品)中,说明如来觉悟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及记述善财童子的参访求道故事。

法华经

大乘佛教兴起之初,已有声闻、缘觉与菩萨等三乘的名称。其中,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或小乘,以自身速入究竟涅槃为目的;菩萨是大乘,以悲愿度众成就佛道为理想。《法华经》则说,声闻与缘觉的果证都是方便说,虽是二乘,终究也要成佛的。换言之,在究竟果位上,“无二无三”、“一切众生都可成佛”,所以称为一佛乘。

无量寿经

在龙树时代所流行的净土往生观,大体有三种:第一、以弥勒菩萨为主,往生于兜率天上;第二、以阿□佛为主,往生于东方妙喜国土;第三、以阿弥陀佛为主,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

后来普遍盛行于民间的,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净土信仰。此净土思想是依据佛陀于耆闍崛山所说的《无量寿经》、王舍城说的《观无量寿经》、只树给孤独园说的《阿弥陀经》等三部经而来。

其中,《无量寿经》的内容,主要是记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为净土宗重要的经典。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为法藏比丘,他曾发四十八愿,誓言:一切众生凡能志信十念者,必定往生庄严美妙的极乐净土。这就是净土信仰中的“本愿思想”。

中期与后期约在世亲出世前后时代,就是西元四、五世纪左右,以如来藏系的经典,如《涅槃经》、《胜鬘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为代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7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