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古代牙商是一种什么职业

古代牙商是一种什么职业



牙商是中国旧时商业活动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汉时,为牲畜买卖双方说合的牙商称“驵会”。唐牙商发展到各种买卖。

名称也有多种:

牙侩,《新唐书·张又新传》:“尝买婢迁约,为牙侩搜索陵突(即欺侮)。”

牙郎,《旧唐书·安禄山传》:“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牙人,《旧唐书·食货志》:“自今已后,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

牙子,《旧唐书·卢杞传》:“市主人、牙子,各给印纸。”明有官牙、私牙之别。官牙由政府指定,私牙也须政府批准并取得印信文簿后始得营业。牙商须领牙帖,按期缴纳牙税,并负有代官府征税的责任。清沿明制。到近代,牙商又称“经纪”。

简介

“牙商”,即“牙行”的商人,它是撮合货物销售的中间人。古代时“牙”是“互”字的俗字,“牙市”亦即“互市”,“牙人”即“互人”,意思是互通有无货物的人。它最早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据《旧唐书》载:“禄山为互市牙郎”,意思是安禄山这个人曾经当过商品买卖的中间介绍人。

起源和发展

起源很早,汉代称说合牲畜买卖的牙商为“驵会”。唐朝发展到各种买卖,有“牙郎”、“牙侩”、“牙人”、“牙子,,等名称。唐末以后,营业范围扩大,牙商众多,才有行会组织“牙店”,或称“牙行”,负有代官府监督商人纳税之责任。明代有官牙、私牙之别。官牙由政府指定,私牙也须政府批准并取得印信文簿后始得营业。

据《清会典》记载,清代“凡城庙衢市,山场镇集,舟车所凑,货财所聚,择民之良者,授之帖以为‘牙侩’,使之辨物平价,以通贸易。”清代严禁州县滥发牙贴,禁止私立牙行。牙行所领凭证称为“牙帖”。牙帖分三等九则,但同等同则税银复有参差。清朝末年,同官县(今铜川市)领有三张牙帖,其中杂货行、炭行、陈黄红粟行各一张,都属三等下则。牙行交纳的贴费及税银合称“牙银”。

清末,陕西省额定牙税银2265两2钱,其中同官县额定20两。到了近代,牙商又称“经纪”。

其经营活动,以乾县骡马部为例:经纪人随时观察着市场的动向。当他发现有人牵着牲口入市后,便主动迎上来,问道:“唉一乡党,你来了。你今天拉的牲口想要个啥价呢?我给你帮忙,找个合适的(买)主。”卖主同意后,经纪人便仔细相牲口。他们都有相牲口的丰富经验,掌握不少相牛相马的谚语。

例如:“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耳朵插花,不聋便瞎”(牲口耳朵前后错开摇摆,耳朵和眼睛有毛病),“两眼暴红筋,不咬便抵人。”“前峰高一掌,犁田如水响;腰长肋巴稀,定是懒东西”。“鞭子尾巴,案板脊梁,乌眼黑蹄,拉断铁犁。”等等。经纪人当着卖主的面,指出牲口的缺点,要求降低售价。

此后,他们用“捏码子”的方式讨价还价。经纪人接着找到买主后,赞扬牲口的优点,又用“捏码子”来商议价钱。成交时,卖主给经纪人一笔佣金。

代表地区

福州解放前有两处最大的牙行集中地,一在今五一广场东边水部的“羊牙”。它是一个贩卖活羊的大市场,凡福清、长乐、罗源等地的养羊户,把羊运到福州水部“羊牙”,交给牙行老板代为出售。

另一处是“水果牙”,位于今台江区达道路,那里集中从长乐以及福州郊区农民运来的荔枝、龙眼、柚子、香蕉等四季水果,寄在牙行代卖。而小商小贩则从牙行批发零售。牙行老板向寄售者收取佣金,等货物全部批售后,才向寄售者发给钱款。

凡从事牙行业者叫“牙郎”,必须向政府有关部门领取“牙贴”,等于今天的营业执照,每年缴纳牙贴银税,称为“牙税”。

其他含义

此外,“牙”又是“衙”的正名。明清时代的官署称“衙门”,其实它是“牙门”的讹称。

因为汉代时候,官府所在地的大门上,都绘刻有一只兽头,开口露出巨牙,以示威严。尤其是军队营帐前竖的大旗上,都绘绣有虎头虎牙。

那些当官的人往往受人钱财贿赂,所以对于贪赃的官吏,便称为“牙门千匹”,正如民谣所说:“牙(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68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