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黄老学派思想尚阳重刚,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齐国稷下与魏国时期,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修行(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丹道等等)、经世(政治思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等)、致用(技术发明等等),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
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从内容上看,黄老之术继承、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他们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特别是休养生息,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等盛世。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汉书·艺文志》里提名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黄老之学常用简明的语言与形象的模型来阐述学说基本内容,如宇宙生成论有三式物则有形图模型等;社会主张有九主图模型等;体育有熊经鸟申图等。
在先秦秦汉,《老子》的传授有两套传授系统,即“刑名法术系统和养生神仙系统”。之所以有这两种系统,一是当时作者创作时候的知识背景如此,二是接受者的知识背景与之相同,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也是我们已经论述的黄帝书两大主题———政治思想和技术发明的具体细化的体现。
这两种系统的具体代表,前者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以及黄帝书中的刑名法术之说;後者的代表是河上公、安期生、严遵、张陵一派的解释系统。王明曾认为,自汉初到三国,老学凡有三变:西汉初年主治国经世,东汉中至东汉末主治身养性,三国流行虚无自然之玄论。
这是对老学线性发展过程的评论,李零认为“其实我们倒不如把这三变看作老学固有内涵的展开过程,只不过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这个评价从老学的最初背景入手,讨论它内涵的变化问题,角度与王明不同。
“黄老”并称,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识背景的相同。我们现谈论“黄老”思想,要注意把数术方技之“黄”中的内容,与《老子》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初学记》卷二二引《黄帝出军诀》讲到立五色牙旗之说,“有所攻伐,作五采牙幢,青牙旗引往东,赤牙旗引往南,白牙旗引往西,黑牙旗引往北,黄牙旗引往中,此其义也”;又曰:“始立牙之日,喜气来应,旗幡指敌,或从风来,此大胜之徵。”
《太平御览》卷三三九引《兵书》载“牙旗者,将军之精,金鼓者,将军之气,一军之形侯也”,“攻伐作五彩牙旗,青引东,赤南,白西,黑北,中黄是也”。这个是五色配五位的例子。
《老子》一书中,也有与此相似的记载,如《老子》五十章载:“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五十五章载:“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虿虺蛇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何炳棣认为这是滥觞於古代巫术、方技、新兴的养生、神仙之术的“避兵术”了。
张家山汉简《引书》载:“治身欲与天地相求,犹橐籥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此处所言,借用《老子》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说法。前已说到,行气导引代表的方技知识是黄帝书的一个关注点,正是此点上,它与《老子》有了“接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