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崆峒山的历史传说

崆峒山的历史传说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

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历史文化

黄帝问道

黄帝问道的故事出自《庄子》,应该是反映了庄子的学术思想。广成子的『至道』也应是庄子的『至道』,而问道的主角却是黄老学派的牵头人物。这两个学派在学术上是同源不同流。

黄帝两次问道,得到广成仙的指教,最后才领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他以顺其自然的方法,使天下实现了大治。轩辕黄帝活了110岁。

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髯,来迎接黄帝上天。当时他的群臣们不忍离开黄帝,有的抓住龙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髯拔断了,衣靴拉掉了,黄帝还是乘龙升天而去。

三教共融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此外,崆峒山还有“三教禅林”,也称“居士林”。三教共处一山,这有其历史渊源。简单地说,儒、释、道“三教”是长期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支主要思想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最早从汉魏两晋起,是三教关系史的开始阶段。

三家的基本情况是,儒家虽在西汉被捧到独尊地位,但在哀、平之际,它的主流已悦变为谶纬神学,因此要求从别的思想形式中吸收养料,以进行必要的改造。佛教初入中国,还未站稳脚跟。为了使中国人乐于接受,必须使自己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信仰相协调,即必须既迁就迎合儒学,又迁就很多道教。道教刚刚建立,十分幼稚原始,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也须吸取儒学和佛教。

这样,三家的矛盾冲突少,互相依赖吸取多,就成为这个时期三家关系的主要特点。

东晋之后,中国人进入南北分裂、对峙时期。三教也因前段时期的发展而起了变化。主要是佛教已经相继摆脱对道教和玄学的依附地位,而发展成为一支颇具实力的独立力量。

三教开始鼎立,三教之称亦起于此时。隋唐时期,认为儒、道同源,在儒为仁、信、礼、义,在道为道德。到了五代,斗争比较激烈。宋、元是“三教”斗争趋向缓和,融合呈现大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一是“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在三家中长唱不衰,二是儒家在北宋出现了以融合释、道为特点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道教在南宋至元初相继出现了几个融合儒、释的新道派。

“三教一家”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而形成三家同唱,蔚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则始于北宋。金初,此方相继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三个新道派,皆以“三教合一”为依托,尤其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所创,并组织了5个以“三教”二字冠首的教会以吸收道徒,一开始就表现为“三教合一”特色。

明清时期,儒家家林北恩将儒学变成三教合一的宗教,名“三一教”,这是它长期从事儒学后,40余岁时在所建学术团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明清佛教融合理学者多,融合道教者少。但“三教合一”仍为许多僧人的口头禅。

崆峒山的宗教人士也能跟上形式发展,不甘落后,与时俱进,在明末清初就在岩石上开挖了三教洞,这个洞因是石质洞,花费了十多年才修成。之后,三教虽有矛盾,多是在建庙地盘上有些许争执,但在教理、活动上都较融洽,方丈、道长都较团结,这是崆峒山三教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和特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42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