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朝廷下令,封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本山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为“经箓三山”,这就是后世所称的三山符箓。
正一派又称正一道,其源头可上溯至汉末张道陵,初名五斗米道,因张道陵自称为第一代天师,所以又称为天师道。南北朝时期正式有了正一道的名称。据传天师道第四代天师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从四川一带迁居至江西龙虎山开坛授徒,该山成为正一道的中心。但学术界多认为天师道龙虎山一系在唐末才声名鹊起,西晋迁居龙虎山一说无法查考,但这并不影响北宋时龙虎山是正一道中心的结论。
正一派是以符箓为主的道派,隋唐时期尚不如上清派活跃。但到了北宋初年却逐渐受到宋代皇帝的重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诏令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八年(1015)真宗召见了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于次年赐号“真靖先生”。从此正一派每一代天师均获得宋代皇帝所赐“先生”号。
随着正一派地位的升高,其祖张道陵也逐渐“升官”。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加封正一始祖张道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册封为“正一靖应真君”;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并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正一派从此取得了统领符箓各道派的地位。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诏令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派从此取得符箓道派的正统地位。明清时,天师封号虽一度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首领。正一道以各种形式流传至今。
上清派创始于东晋中叶,尊魏夫人(本名魏华存)为始祖。上清派开创者如杨羲、许谧、许翽等本来都是天师道徒,魏华存也曾任天师道祭酒。上清派与天师道有很深的渊源。
南北朝时,陶弘景(456—563)隐居茅山,自号华阳隐居。齐中兴初年(501),萧衍起兵,于次年建立梁,数度请陶弘景出山做官,陶弘景都谢绝了,但据《南史·陶弘景传》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皇帝都要派人前去咨询。一月中常有数次,当时的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开了上清派茅山宗,由于陶弘景后茅山宗的历代传人大多是杰出之辈,所以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上清派也被人称为“茅山派”。
初中唐时,受皇帝的支持,上清派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道派,在嵩山、王屋山、茅山、天台山、蜀中和京师都有法坛授徒传道。
至宋,以茅山宗为主的上清派仍然受历代皇帝的重视,数代宗师均获皇帝所赐的“先生”号。如宋真宗赐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976—1029)为“观妙先生”;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1037—1108)得到两位皇帝的赐号,先是宋哲宗赐其“先生”号,死后徽宗追赠“葆真观妙冲和先生”。
至宋代中叶,该派渐呈衰势,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显名于世。元代,著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茅山宗传承直至当代。
灵宝派由晋代葛洪之从孙葛巢甫创立,以传灵宝部经而得名。葛巢甫尊其先祖葛玄为初祖。葛玄传郑隐,郑隐传葛洪。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宣扬神仙实有,提倡外丹和黄白术。
灵宝派发展至南朝有著名道士陆修静。陆修静是一代道教宗师,后人评价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继承了三张天师道和二葛(葛玄、葛洪)神仙道教两方面的传统。同时,他还与上清派有关。上清派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之师孙游岳即是陆修静之高徒。陆修静对于灵宝派有很大的贡献,他考订灵宝诸经,最后编成《灵宝经目》一书,上呈宋文帝。可惜此书已佚,无法知道它的具体内容。
唐初道士程信然在閤皂山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再立台殿,赐名閤皂观,该观始具规模。入宋以后,宋真宗改此观为景德观,后经天禧四年(1020)和熙宁九年(1076)两次大火,再焚再建。《茅山志·刘混康传》称,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诏令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清江閤皂山,合称“经箓三山”。至政和八年(1118),改景德观为崇真宫,赐给铜印,准许和茅山、龙虎二宗一样单独传授法箓。至此,閤皂山名列三山之一。
灵宝派长于斋醮祭炼之术,由于其活动主要在民间,所以其影响地位一直不如“经箓三山”中的其余两派,但尚可成鼎立之势。
因为资料缺乏,灵宝派的承传谱系目前所知甚少。以閤皂山为例只有零碎的记录。周必大写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之《临江军閤皂山崇真宫记》中,提到当时该宫之管辖王自正,知宫邹时亿,副知宫刘惟允,度师陈处和等,但未记他们的传代。《正统道藏》收有《勿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题记说:敕赐高士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閤皂山杨至质撰。
宋末元初有一著名閤皂宗道士郑所南,字思肖,号忆翁,又号三外野人。福州人(或为福建连江人)。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为之作序说:“丹阳本乎南昌,而南昌乃灵宝一名也。得丹阳之要者,莫详于所南郑先生《内法议略》。”据此,郑所南是灵宝斋法的重要传人。
据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七则知,閤皂宗四十六代宗师为杨伯晋。袁桷生活于元成宗、武宗、仁宗期间(1295—1320),可知閤皂宗在此时已传至四十六代。
进入明代,閤皂宗传承未绝。据俞策《閤皂山志》卷上记载:壬辰年(1352),閤皂山崇真宫台基殿被毁。明洪武年间,道士徐麟洲修复之。洪武十七年(1384),授五十代孙李半仙为灵官,王圭石为副。洪武二十七年(1394),授张尊礼为灵官。明宣德(1426—1435)初,授黄谷虚,为閤皂山第五十二代传人。至清代,据《江西通志》记载,至雍正年间,仅留下殿基和碑记,其余都已经毁坏了。不过,最近閤皂山已经重建,准备重开箓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