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中华五岳的历史传说

中华五岳的历史传说



中国五岳,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五岳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象征。

五岳历史传说

传说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

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国人论风光必曰三山五岳。“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是苏东坡所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的“仙迹”;而“五岳”则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他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岳既不愧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

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东周文人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

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中岳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五岳”被誉为中国的“五大奇观”。

渊源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岳”在东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中原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历史上各朝京都虽屡有变迁,均不出豫、晋、陕、三省范围,其所封四岳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中国岳山称名始见于《尚书》。《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五岳。四岳山名见于经书者唯有东岳岱宗。《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才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

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史记·封禅书》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综上所述,汉之前五岳之制因势而异,各有不同。西周建都于丰、镐,以华山为中岳:东周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以后,又以嵩山为中岳,华山为西岳。只有东岳泰山和北岳恒山称呼未变。

至汉武帝时,确立五岳制度,并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为南岳,恒山(河北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将南岳由衡山移往霍山,至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才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重新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北岳恒山在汉、唐、宋、明时,皆在山阳的河北曲阳登礼,遥祭恒山(河北恒山)。

明代中后期浑源利用河北恒山人文景观损坏严重之际,伪造历史,附会传说,称浑源玄武山为恒山,向朝廷提出改祀,到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祀北岳于浑源。这就是五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737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