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
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吉庆公所和八和会馆是先后建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粤剧本地班行会组织(或卖戏营业所),均出现在琼花会馆之后,正如现仍健在的粤剧老艺人、广东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先生所说:“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但早到什么时候,却无正史可征,亦乏文物可证。一般来说,是引用一九四○年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一书的说法而加以发挥。
该《史略》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不少后人便据此认为:琼花会馆是建于雍正年间,粤剧本地班的组织亦始于摊手五。郭沫若同志在赠给广东粤剧团的《七律》内亦云:“昔有名伶摊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其实,这是大大缩短了粤剧本地班的历史,琼花会馆也非是在雍正年间才创建。
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
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埗》四字。艺伶在水埗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
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还有“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
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拜亭,左右有厢房,继后是一个十丈有余进深的大天井,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可容不少观众看戏;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会议室、传说曾是天地会秘密会集,进行反清活动据点。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
黄君武曾说:"在佛山大基尾水埗头边,我见过有一石碑,刻有'琼花水埗'四字,是明朝万历年间立的。可以推断,该馆成立于明万历年间或万历年前。"当时,琼花会馆俱有泊戏船,并设有伶人报赛之所。每逢酬谢神恩时候,七八个戏班合演,非常热闹。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禁演粤剧,琼花会馆亦被烧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