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越剧的流派演化

越剧的流派演化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

越剧的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在演唱方法上则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然而,唱腔虽然重要,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

流派演化

“流派”一词虽然历来就有,但直至1960年前越剧还没有用这个词来阐述唱腔的风格特色。越剧流派唱腔虽然在1945年前后已经形成,但最早用“流派”一词来阐述越剧唱腔风格特色的,是项管森先生1960年5月写的《越剧唱腔研究》书稿。他在该书稿中分析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时去福建,故未列入)的唱腔特点时,首次称之谓“流派”。

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称之为越剧六大流派唱腔,对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其后,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等具有个性色彩的唱腔纷纷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程度不同地受到同行、后继者的模仿和越剧爱好者的传唱。1984年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上海演出时,上海的《舞台与观众》周报,在2月24日发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来沪”一文中,对以上7位演员的唱腔,首次冠以“流派”。在同行内和报刊上也相沿以“流派”相称。

越剧流派一向有所争议,有观点认为浙江陈、毛、金、高及周大风创立的男调并不能成派,亦有观点认为周宝奎,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金艳芳等人,虽有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候。

流派不是僵死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流动、不断的发展,这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每个流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剧目中有不同的特色,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成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流派得到公认而放弃艺术上的新的追求。

如袁派在四十年代多悲腔,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就是其代表作,解放后在《相思树》、《西厢记》、《双烈记》、《祥林嫂》中则有新的创造;二是流派在发展中,会衍化出新的流派,如戚派、吕派、金派、张派都是从袁派中衍化出来的,它们又各具特点,这样生生不息,才有活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69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