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旗,即“黄底蓝龙戏红珠”旗,清末使用(1888~1912)。最初黄龙旗呈三角形,并非正式国旗,主要是官船和海军用以区分外国舰船,民船不得悬挂,也有个别涉外官衙开始悬挂三角黄龙旗。1888年清朝第一面国旗诞生,即长方形的“黄底蓝龙戏红珠”旗。1912年1月10日,黄龙旗由五色旗取代。
亚罗号事件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
1856年10月,一艘名为亚罗号(Arrow)的商船被广东水师以参与海盗活动为由扣押。事发后,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想借此机会挑起事端,便以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确在香港注册,但扣押时已经过期)且悬挂英国国旗为由,向清方抗议,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释放船员、查办水师千总梁国定,并以“水师扯下英国国旗、侮辱国旗”为由要求满清赔礼道歉。
1856年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从曾国藩到李鸿章,三角龙旗变成四角龙旗
1862年,清朝又吃了一次没有国旗的亏。清军在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清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清朝兵船,拒不负责。事件报到恭亲王奕䜣处,这位清朝的顶梁柱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制定一面旗帜。
奕䜣将这一建议通过书信告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并询问增挂龙旗是否可行。曾国藩接信后,非常高兴,因为奕䜣说出了他心中所想。做事沉稳谨慎的曾国藩把湖北、江西等涉及水军的巡抚找来会商,然后形成统一意见报给奕䜣。考虑到黄色是皇家专用颜色,龙又是皇权的象征,办事谨慎稳健的曾国藩害怕因此触犯皇权,所以他建议把龙旗设计为三角形。
1862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总理衙门的奏议,并委托总理衙门发表照会:“希即行知贵国各路水师及各船只。嗣后遇有前项黄龙旗帜,即系清朝官船,应照外国之例,不准擅动。倘有移动,即照犯禁办理。”之后,清王朝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并以黄龙旗作为清王朝官船旗号。
1868年四月,清政府派了一个代表团出访西方各国。领团的是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访问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国旗独大清没有,升旗时官员们都觉得很尴尬。于是,美国人就替清朝代表团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用在宴请会议的国旗。
1872年,总理衙门扩大了三角黄龙旗的使用范围,制定了具体的样式规范。1872年12月3日的《申报》上曾刊登对三角形黄龙旗的说明:北京总理衙门照会各西国官员,谓清国新定旗式,形如三角,色用黄,中画龙,用蓝色。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船舶及各关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标认识。随后在一些外交场合和博览会中政府使团和外国机构有时也会用三角形黄龙旗作为代国旗。然而这面三角形黄龙旗仅被称呼为“清国旗式”,在使用时“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定为万年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则是到了1888年。
1888年,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诸国庄严悬挂国旗,而清国却陷入无旗可挂的尴尬,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于是奏请慈禧太后,请求颁发一面能够代表大清朝的旗帜。
慈禧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采纳郭嵩焘的意见,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并设计为四角龙旗。
1912年1月10日,清王朝被推翻,黄龙旗也“寿终正寝”,结束了它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共和旗”。(冯玄一)
1917年7月1日,发生“张勋复辟”事件。张勋、康有为等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御太和殿,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受命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黄龙旗又在北京城出现。此次复辟仅历时十二天即告结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军入京,张勋遁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退位。黄龙旗又被废除。
黄龙旗是满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据说黄龙旗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清朝八旗中正黄旗的旗帜。
事实上,古代军队用的旗帜,又称旌旗。传说黄帝练兵摆阵法,设五旗五麾。《周礼》:“交龙为旗”。黄色、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其含义并非来自满清。华夏始祖黄帝居住在中央,“黄”本义为“光”,黄帝就是太阳光明的化身。在建筑上,周代的房屋柱子为黄色;到了唐代,黄色成为帝王专用色;在宋代,皇宫开始使用黄色琉璃瓦。
在华夏文化中,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赤色代表吉祥、喜庆,而黄色最尊,以黄色为正色。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等,反映人民企盼黄天。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物,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对自己的先祖,无论是伏羲、女娲,还是炎帝、黄帝,都神化为龙的形象。民间有舞龙、剃龙头、戴龙尾等习俗,又有诸如“望子成龙”、“有志成龙,无志成虫”之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