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千米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
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
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人肖像。
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由于受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雕塑
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长13米的卧佛像各一身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彩塑破坏较甚,所存极少。存在300余身塑像均经重妆。大多属等身群像,一铺三至九身不等。
唐代洞窟有14个,保存完整的仅存第25窟。该窟前室正壁门两侧分别绘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门天王像。主室窟顶可见千佛残迹。正壁中部绘卢舍那佛像和虚空藏、弥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萨像,北侧绘释迦行像,南侧已毁。
壁画
榆林窟的初唐壁画只存残迹,其余4565平方米壁画大多保存尚好。榆林窟内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有巨幅经变画、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根据特点可分为中唐(吐蕃统治时期)、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六个时期。
主要可分6类:
①经变:主要有《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文殊变》、《普贤变》、《观音经变》、《梵网经变》等。唐代后期经变多有墨书内容榜题。
②佛像:主要有千佛、说法图、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水月观音、天龙八部等。
③密教图像:有坛城图、明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④佛教史迹:有《牛头山组画》、《唐僧取经》等。值得注意的是唐僧取经故事进入经变,悟空已变为猴像。
⑤装饰图案:用于藻井、圆光、边饰、地毯、桌围、器物;服饰方面的装饰纹样有团龙、翔凤、麒麟、天马、华鸭、莲花、宝相花、几何纹、法器纹等;结构严密,色彩清丽。
⑥供养人:有瓜沙曹氏家族功德像,如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曹议金和夫人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陇西李氏的供养像(第15窟),节度使曹元忠和凉国夫人浔阳翟氏及其幼子曹延禄供养像(第19窟);有都勾当画院画家的形象,如沙州工匠都勾当画院使保供养像(第35窟),左厢都画匠作白盘供养像(第33窟),知画手武保琳供养像(第35窟)等;也有西夏时期党项武官画像,如“大瓜州监军司(唐盘)皈依像”,“内宿御史正统军使赵……皈依像”(第29窟)等;还有蒙古贵族画像,如“思贺答里太子”、“平牙答思达鲁花赤”供养像(第3窟)等。
历史价值
榆林窟有着很大的历史价值,如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供养像,曹氏夫人像的榜题上写“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李氏一心供养”,显示出这位回鹘公主的显赫身份。榆林窟的供养人画像,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这些画像和题记为研究瓜沙曹氏统治河西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艺术价值
榆林窟壁画保存完好。其中有些形象为其他地区石窟所未见,如描写瓜州节度使曹氏家族的供养像(第19窟)、都勾当画院画家的形象等。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皓月当空为背景,观音坐水旁石上,五官清秀,半裸的身躯。壁画的艺术手法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也有兰叶描。
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壁画上。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佛和菩萨画像、佛教故事画、花卉禽兽、装饰图案等。
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反映出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的特色,在这方面榆林窟可补莫高窟的不足。
科学价值
榆林窟壁画不仅是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反映唐至元代现实社会形象的历史资料宝库,其中的一些画面具有科学价值。西夏第3窟东壁南侧的《千手观音》壁画,可以说是敦煌石窟壁画中反映科技史的杰作。其中的《酿酒图》和《锻铁图》说明早在八九百年前,鼓风箱在中国已得到普遍推广。
画面上还有两只构造特别的方头船。属于农业方面的有二幅犁耕图、二幅加工稻谷的“踏碓图”。还有犁、耙、锄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观音的若干手中还拿有许多人物、动物、花卉草木、瓜果食品、建筑物、兵器、法器、乐器、雨伞、瓶、盘、坛、罐、壶之类的各式容器,以及日月图形等等。这些图像是研究西夏时期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发展的资料。
农业耕获方面的场景在五代20、36、38窟中也有。壁画中还有放马、牧牛、拉赶毛驴上坡、挤牛奶、井上打水以及院落马厩、牲畜饲养等方面的画面。大量的衣冠服饰、藻井、装饰图案、织锦、染织图案显示了历代丝绸等纺织品的技术水平。各种不同建筑形式在壁画中也有反映。
一些经变中还绘出了车、船等古代陆水交通工具。五代、宋、元壁画中还有一些日、月天象图。历代壁画中都有不少兵器。特别是五代33窟北壁的“降魔变”中,奇形怪状的妖魔鬼怪们手持各种兵器向释迦进攻。所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的科技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