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诞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波罗庙会期间,珠江三角洲一带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四面八方到黄埔的南海神庙,或祈福,或观光,或购物,参观游览人数达数十万。
波罗鸡
波罗诞买波罗鸡,是广州人的“保留项目”。这波罗鸡并非真鸡,而是一种工艺品。传说旧时,波罗庙附近一条村,有个张姓老妇,无儿无女,只与一只大公鸡相依为命。村外有个有钱的员外,酷爱斗鸡,对张老妇的雄鸡早有所闻,派人要那只雄鸡与他的较量,被老妇拒绝。员外不甘心,偷偷地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鸡去斗,结果被杀得一败涂地。
员外出高价想买老妇的鸡,仍被拒绝。他恼羞成怒,一天,趁老妇下田之机,派家丁将雄鸡偷了回来。谁知,这只鸡从此再不啼叫。员外一怒杀了它。伤心不已的老妇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说也奇怪,粘上去的鸡栩栩如生,第二天早晨,老妇又听到雄鸡在啼叫。她高兴至极,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其余的都拿到波罗诞卖。波罗诞上买波罗鸡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波罗粽
在波罗诞期间包粽子,是庙头社区一带(即传统的庙头十五乡)沿袭多年的风俗。“波罗粽”作为“波罗诞”的传
统食品,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味道香浓而不油腻,在珠三角地区有不小的名气,波罗粽延续了800多年历史。每逢“波罗诞”到来,南海神庙附近社区的居民就会组织起来,齐聚祠堂共包粽子,用来祝贺节日赠亲送友,邻里和谐,欢声笑语,融融一堂,为传统节日营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
波罗粽与珠三角地区民间粽子用料大同小异,甜的是枧水粽,咸的是糯米包豆夹咸肉,其独特性体现在粽叶和蒸煮上。波罗粽粽叶不用冬青、不用竹叶,也不用荷叶而用芭蕉叶。每年8月以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泡煮,杀青、祛除蕉叶的苦味。然后晾干晒干,保留了蕉叶特有的植物芬芳。
波罗粽要包得实,普通端午粽切开就散,波罗粽可以切片吃。以往还有风俗,买了波罗粽,要挂在小孩脖子上一个,寓意丰衣足食。传说粽子的形状可以辟邪,吃的粽子越大,越可以保平安。
祭海活动
祭海活动是南海神庙传统的活动。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海神祈求平安的场所,古时有拜四岳、四海、四渎的传统,隋文帝在南海神庙开创了皇帝在海边祭祀海神的先河,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南海神庙也是民间拜祭南海神祈福求安之所,在每年一度的“波罗诞”正诞之日,周边地区乡民延续着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民间传统和习俗。
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在2006年迎接瑞典国王一行及欢送“哥德堡”号活动中首次推出,以独具中国岭南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受到广大媒体和专家的一致首肯。仿古祭海仪式表演以南海神庙周边地区乡民代表为祭祀主体,再现民间朝拜南海神盛况,传达虔诚祈福之音,营造天地和谐之境,彰显了广州岭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2009年对大型仿古祭海仪式表演形式进了调整,演员阵容更大,民俗风格更突出。
五子朝王
“五子朝王”历来是“波罗诞”庙会的一项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据清·嘉庆年间崔弼撰编的《波罗外记》记载,
南海神庙诞期(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俗称“波罗诞”,内容有“万众同欢”、“海上狂欢”、“四乡会景”、“商铺市集”等项活动。其中“四乡会景”就是“五子朝王”。传说南海神有5个儿子,大儿子“大案”,二儿子“源案”,三儿子“始案”,四儿子“长案”,五儿子“祖案”。其中三儿子外号“硬颈三”(“硬颈”是广州话,意为“脾气倔强”),因为脾气坏,不孝顺,每年都是反方向被抬进庙中。
五子神像分别由南海神庙附近的乡民在村中供奉,供奉的乡村号称波罗庙十五乡。从明代开始,“五案”在“波罗诞”正诞之日,都由十五乡乡民抬到南海神庙中庭,向南海神祝寿,称“五子朝王”,也称祭海神,逢一年一小祭,三年一中祭,五年一大祭。
“五子朝王”时,各案由乡民抬起巡游,标旗引路,罗伞盖顶,十八般武器护卫,鼓乐齐鸣,盛装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各乡会集南海神庙进行祭祀活动。祭祀完毕,各案由各乡抬回。神像返回三乡,各乡自设祭坛,大人小孩云集迎接神像,有的乡村还舞龙舞狮助兴。“五子朝王”活动反映了乡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体现了乡民对民富物丰的追求。2007年举办“波罗诞”千年庙会时恢复了这项活动,参与的乡民更多,更增添了活动热烈、祥和的氛围。
花朝盛会
“花朝盛会”系列民俗活动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花朝节,简称花朝,又称“挑菜节”,俗称“花神节”,是女儿们拜花祈福、爱花、赏春、比美的日子。据载,昔日的南海神庙在“波罗诞”正诞之后便举行“花朝节”(农历二月十四、十五两天)活动,女儿们在这天相约来到南海神庙,行拜花之礼。
其时,四乡民众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2008年以来,庙会恢复了中断近百年的花朝节活动,通过举办拜花祈福(拜花)、赏花咏春(赏花)、百花争艳(比美)、中国古代服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深入挖掘“花朝节”文化内涵,在民俗传承中赋予其时代的积极内涵。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