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的代表作之一。《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二京赋》由于其结构的严谨精密,被多数人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
从这两篇赋中,可以看到张衡道家的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思想。他在《思玄赋》中,首先从道家的立场、观点出发,表明自己很崇尚那些先贤:“仰先哲之玄训兮”,“慕古人之贞节”,“尚前良之遗风”,“虽弥高而弗违”。“竦余身而顺止兮,遵绳墨而不跌。”表明自己“佩夜光”“缀江离”,决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决不奉迎那些权贵求得升迁。
同时,又在社会矛盾面前,访仙山、登蓬莱、留瀛洲、饮清岑、飧沆瀣,感叹自己无能为力,想找到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以求得解脱,与老氏、孔、周为伍,不想再过问政事,流露出极强的道家思想。
如果说张衡在早期的赋作中指出的“为无为,事无事”“尊节俭,尚素朴”(《东京赋》)已经有道家思想成份的话,那么从《思玄赋》始,作者已完全为道家思想。公元137年,张衡创作《髑髅赋》和《冢赋》,前篇通过作者出游时,遇见庄周的尸骨,并与之对话,然后掩埋、伤涕、祭奠这个事件,抒发了作者悲观消沉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庄周的无事非、无成败、无生死、无空阀、万事皆空、物不胜天,一切皆归于无的思想。
后篇的内容与此相仿,认为人死后是休息,是很幸福的事:“在冬不凉,在夏不热”,这和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不去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所蕴含的思想基本上是相同的。
这种对人的生死变化完全泰然处之的态度,与儒家那种过于看重丧葬之礼、悲戚之仪以及据亲属等级确定服法、哭法是有天渊之别的。思想支配行动,张衡不仅是这样想的,而且也付诸了行动。公元138年,张衡去世的前一年,他又创《归田赋》,表明自己坚决弃官归田的决心。
他在赋的开头就说:“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的黑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想“归田”的原因,所谓“归田”,无非是想逃离现实、回避现实,这时作者已不再关心什么荣和辱,而是想纵心域外,返朴归真,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累;“追渔父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也许作者真的找到了理想的去处,就在作者写《归田赋》的第二年冬天,作者怀着寂寞的心情离开了他曾经热爱又想逃离的这个世界,并内此结束了他的全部生涯。
张衡
(78~139)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家为著名大姓,祖父张堪曾任蜀郡太守。17岁时游学三辅,后来到京都洛阳,就教于太学,“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却从无骄尚之情。常常从容淡静,不好交结俗人。曾任南阳主簿八年。善于制造机巧之物,尤好天文、阴阳、历算之学。
汉安帝雅闻张衡精于术学,公车特征拜为郎中,迁太史令。他制造了观察天象的浑天仪,并著有《灵宪》、《算罔论》,对天体的形成与运行的规律,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以“气”为基础的宇宙形成论。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又制造了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后来陇西地震,果验其妙。《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