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水云》是一首中国古琴曲,无射均(紧五弦)定弦。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创始人郭沔。
中国古琴曲。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字楚望,南宋永嘉人(今温州平阳)约公元1190—1260年)创作。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
郭沔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生活十分清贫。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共十段。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经过许多琴家不断加工,艺术更臻成熟。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自13世纪中国明初问世以后,数百年来广为流传,许多琴谱专集都收载了此曲,并被历代琴家公认为优秀的琴曲之一。近年,有采用古琴与大型民族乐队的演变形式演奏此曲。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临安失守,官场腐败黑暗,朝廷偏安江南.作者感慨时势飘零,满怀愤国忧世之情,却只能观潇湘二水水起云涌,遥思故国,"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于是作《潇湘水云》以记。当时正逢金兵入侵宋,郭楚望移居湘中宁远九嶷山下。郭楚望先生於潇湘之上泛舟而游,潇水浇山,远远眺望,观赏云水奔腾。但此时山被云水遮蔽,不见天日,正如当时的时势,因此先生心中悲痛,如九嶷云萦,遂谱《潇湘水云》,以曲抒郁。
此曲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编写的《神奇秘谱》,其题解说:“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神奇秘谱》解题中说,作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其时元兵南下,文人相率南迁。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云水奔腾的景象,唤起他热爱祖国山河,感慨时势飘零,想望隐遁生活等复杂心情。此曲便应景而生。
音乐利用散音按音应合与荡吟(即大幅度的吟音)等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云水掩映、烟波浩渺的艺术境界。现存曲谱多达50种。明代曲谱原为10段,清代发展为18段。
《潇湘水云》一曲流传广泛,曲谱多达五十多种。在十五世纪初时,《神奇秘谱》中的记录为十段;十七世纪时《大还阁琴谱》中就发展为十二段;到了十八世纪在《五知斋琴谱》中已扩展为十八段.现代一般演奏版多为吴景略先生依据《五知斋琴谱》打谱的版本。
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加引子。
【引子】
引子为较慢的散板,全部采用清亮明晰的泛音演奏.音符跳跃幅度较大,旋律较自由。
【首段】
第一部分是慢板,包括二,三,四小段,为主题呈示部分.共有两个主题:
A主题是由引子动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旋律;
B主题陈述时,前半部分平静而内敛,后半部分节奏强烈音调起伏较大。
【中段】
第二部分是主题巩固和衍展的部分,情绪开始激化,然后音乐逐渐步进第三部分。
【末段】
第三部分是全曲高潮所在,为展开部.旋律主要由A主题的核心音调和B主题后半部分构成.节奏炽烈,情绪铿锵激昂。
【尾声】
展开部在第十四段结束,音乐于第十五段进入全曲的结束部分。将音乐情绪渐渐缓和下来,直至第十八段散板结束全曲.寥落的琴音,无望的期盼,永寂里,唱着不变的歌----忧世,殇国,有志而不得。
《潇湘水云》是中国古代一首以情景交融为其特色的大型古琴曲。明代琴谱中此曲原为十段,至清代发展为十八段。全曲除引子和尾声外可分四大部分。
第一段引子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
这段音乐以圆润飘逸的泛音和不断上扬的跳宕旋律表现了轻烟缭绕、水波荡漾的优美意境,犹如一幅远景山水画。头四小节是贯串全曲的主题音调,尾句则强调了乐曲的商调式属性。
乐曲第一部分包括二、三两段,描绘了云水苍茫、壮丽迷人的景色。开始,由按指荡吟等手法奏出“引子”中的主题音调,情绪深沉哀怨。渐渐地,曲调以较大的起伏展开,它进一步揭示了作者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一种忧国忧民的郁悒之情油然而生。
乐曲第二部分包括四至八段,这是琴家称为“水云声”的段落。它利用“往来”、“荡吟”的指法技巧,在古琴低音区滑奏,表现了一种水气袅袅、云影飘忽的情态。
这种往来滑奏所产生的颤抖音色,既令人联想起水荡云移的动态景象,也似作者因剧烈痛苦而发出的呻吟之声,有着特殊的表情作用。音乐的进行中还穿插了歌唱般的音调。
这里的切分节奏和旋律的上下跳跃推进,富有激昂陈词的气质。旋律由连绵不断地进行过渡到“水云声”再次出现。绵长的曲调象起伏不停的波涛将乐曲情绪向高潮推进。
乐曲第三部分是全曲最为精彩之处。它包括九至十六段,描绘了云水激荡、奔腾翻涌的奇伟景象。
这部分音乐充分运用了古琴中散音、泛音、按音的不同色彩,加以错落弹奏,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华丽效果。音乐在三个多八度的广阔音域内用大音程急促跳进,加之强烈切分节奏的运用,将水翻浪滚的壮阔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仿佛是作者内心暴风雨般激情的倾注。
随后,音乐进入以两次跳进为标志的高潮段落,曲调刚劲有力,一气呵成,在高音区挥洒驰骋,气魄雄伟,感情激越,尤其双音滑奏指法的运用极为出色,将难以抑制的“倦倦之意”抒发得十分感人。
乐曲第四部分包括十七、十八两段。曲调再度转为舒缓、平静,作者将惆怅之情融入低沉压抑的音调之中。但在音乐末段,却突然出现连续的、有着转调色彩的“4”音,使乐曲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这段音乐仿佛是作者燃烧着的爱国火焰最后闪出的光亮,而紧接着用泛音演奏的尾声却又如力不从心的叹息。
音乐最后结束在低音区的商音上,旋律具有沉重压抑的色彩。曾经怒涛汹涌的潇湘水云至此风平波息,只有作者感情的余波还在微弱地起伏,引起人们心头的深深共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