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今湖北仙桃市)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是江汉平原众多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人们喜爱。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沔阳渔鼓一种湖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
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改名为湖北渔鼓。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话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它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是由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与方言道白及皮影戏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我国皮影戏艺术行当中,沔阳皮影戏又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沔阳民间流传“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的歌谣,足见皮影戏的魅力。
流行于江汉平原的皮影戏最初从北方传入,其皮影比北方的稍长一些。皮影戏唱腔分两类:一种是郑场、毛嘴、三伏潭、剅河和潜江一带的歌腔皮影戏;一种流行仙桃全境的渔鼓(称为筒子腔)皮影戏。
沔阳皮影戏门派众多,演唱风格也各有不同,早期多穿行于村野、集镇、茶社、酒楼之间。因流行地域不同,沔阳皮影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艺人们习惯上称歌腔皮影为上路子皮影,称渔鼓皮影为下路子皮影(以汉水上下游为序)。地处上下路皮影戏之间的沔城、郭河、张沟、杨林尾、彭场一带的皮影戏,称之为中路子皮影。
上路子腔借鉴当地传统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诠释了沔阳皮影的海纳百川,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