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面积广大,不同的地区风马旗也有所不同。纵观西藏各地的风马旗,尽管其主体形象近乎是符号般的相对不变,但其风格流派大致是可一望而知的。
拉萨地区的风马旗,雕版和印刷大致集中于郊县的几家传统作坊和几大寺院,所以形制风格较为统一,风马图案严谨而富丽,无论宗教感还是艺术感都显得正统一些。雕版偏重严谨、富丽,表现内容很宽泛,小至一字一马一塔、一句咒语,大至描绘“天界神灵居处”、“如意宝树供养图”等。形象纷繁,线条细密,刀工考究,印刷上选布择色一丝不苟。从横贯于布达拉山与药王山之间那一串串万国旗般随风飘舞的风马旗,人们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区所特有的正统气象。
后藏地区(泛指日喀则地区所属的广阔地域)的风马旗,在表现内容与形式手法上和拉萨近似,但更世俗生活化,形式、内容较为自由灵活,新年时多在乡间寺庙民舍的屋顶以及村口张挂。后藏地区一些远离城镇的乡野间的风马旗,文字图像多是随形就势,有意或无意地挣脱着规范:飞临天界的神驹宝马变成了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马、小驴;龙往往变成石上爬的四脚蛇之类;虎和狮子则更像是对家猫和豹猫的描摹;金翅鸟有时变成藏鸡,有时又变成雄鹰。总之,这些普通而亲切的形象使这种神秘性的供敬品反更贴近人间烟火了。后藏地区当属严肃规范之作的风马旗也不少,但与拉萨风马旗相比,艺匠们创作自由度要多些。
粗犷、自由、兼融、变异,这八个字可以概括藏北地区风马旗的风格。木版在藏北地区是很珍贵的,无论从藏南河谷林区运来,还是从祖国内地运来,都须经过数千里的艰难跋涉。所以当地艺匠往往就地取材从玛尼石上直接拓印,这便出现了玛尼石刻艺术。这类作品,往往构成与图像丰厚饱满,大刀阔斧,尤显粗犷豪放,张扬洒脱,可视为风马旗艺术中的一枝奇秀。
藏北草原险恶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一代代骁勇善战如格萨尔式的英雄,这种文化也反映到了风马旗艺术上。草原上驰骋的骏马,被驾轻就熟地搬进了画面,马的形容气质已没有了前后藏风马旗上那种非驴非马的尴尬相,而是一派矫健轩昂。经咒和图像更加摆脱了固定的格局,被随心所欲地布置排印于画芯内外。更为别开生面的是牛、羊、羚羊形象的登堂入室,当地艺匠们对这些在宗教殿堂中没有地位寓意的牲畜情有独钟,既扩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也丰富了草原民俗学的内容。
就玛尼石和风马旗艺术而论,藏东地区当属一流。就风马旗而言,这里既有邻近川西重镇德格印经院的文化优势,又有取用不竭的原始森林作后盾,更重要的是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雕版队伍。所以蔚为壮观的藏东风马旗阵容与魅力决非未临其境者所能想象出的。另外,尽管藏东各县一般属富庶地区,但寺院的分布却少于雪域腹地。正因如此,广大信众便将一处处有来历、有灵性的仁山智水精心地用风马旗、玛尼石装点起来。藏东风马旗不是拉萨那种五颜六色的小风幡,而是以一块或数块雕版回环往复地印于几丈长的白布上。印色为赭红和黑两种,单纯而强烈,日晒雨淋后更显浑然。
林芝地区,旧称工布。有着山高、水急、沟深、林密的自然环境,为珞巴族、门巴族、登人与藏族杂居区,所以民俗风情与文化形态迥异于前后藏地区。通常意义的寺院庙宇在这里并不多见,但神湖、神山、神石、神树、神坛等原始崇拜物却比比皆是。工布地区风马旗的形制与面貌和藏东地区大同小异,不同点只是将藏东的横挂式风马旗,改为竖挂在一棵棵参天古柏之上,远远望去恰似一片片凯旋般的幡海旗林,在雪峰翠谷的衬托下,非常别致壮观。
康区的风马大片大片回环往复,色泽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烈,如安多、湟中一带分布于黄河源的风马直如幡城一般。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