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雀节活动的主办者是仡佬人,参与者不仅有仡佬族人,还有其它的汉、侗、苗、土家等民族的人们,敬雀节的传承属于自然传承谱系。师传严谨有其规定性,在家族中一辈传一辈,传承人必须履行完本届主持敬雀节所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相传600多年前,有邓姓三兄弟擅长陶瓷手艺,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窑子烧制成品销售。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傅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与“尧”谐音,由此而形成永久性地名“尧上”。有一传说说,因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使其有水喝,特在鱼嘴前修建一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如今,邓氏祠堂改为仡佬族民俗陈列馆,收藏着民族服饰、耕种工具等数百件,收集了大量人文自然资料标本,佐证了仡佬族上千年的文化渊源,记载了仡佬人热爱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历史;也展示了仡佬人追求美好生活,战胜自然灾害的集体智慧。
仡佬族敬雀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是集民族意识和宗教崇拜为一体的原生态文化活动;
2、是研究古代仡佬族历史文化及其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证;
3、其“依托自然、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4、其蕴涵的丰富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观念以及佛、道教宗教观念,是研究仡佬民间信仰和宗教心理的又一重要途径;
5、仡佬族敬雀节融独特的空间文化与民族文化于一身,不仅是独特的人类学个案,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比较研究价值。
据传,自清末到解放前夕,是仡佬族敬雀节发展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仡佬人民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仡佬族敬雀节所托的自然农耕经济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仡佬敬雀节被列为“四旧”遭到禁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仡佬族敬雀节急剧衰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保护自然的观念逐渐淡漠,时有乱砍乱伐的现象出现,敬雀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2、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产品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趣味,人们沉浸于现代化艺术文明之中,敬雀节中所包含的各种民族文化形式,在当今大部分年轻人的心目中均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科学种田,治病就医”等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有力地冲击了敬雀节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习俗环境。
4、每年开展活动的村寨从以前以佛顶山为中心的广大区域萎缩到坪山尧上一村寨。
5、敬雀节所包含的各要素,如毛龙、木偶戏、傩戏等都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断代的困境,这也是敬雀节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
如今,石阡依托尧上民族文化村的良好生态,建立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体的乡村旅游点,村民个个吃“旅游饭”,人人有活干、有钱赚:年轻人在旅游协会打工,按分工和业绩拿工资;中年人到山上捡野生蘑菇,每年收入2万多元;老年人则一边哼着山歌一边驾着马车,专门接送游客,一趟就是40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