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是唐京师长安城大明宫的大朝正殿,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含元殿也是大明宫的三大殿之一,意义非凡。
含元殿为三出阙宫殿结构,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1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总跨度与丹凤门近似约200米,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
含元殿为一建筑群体,主殿面阔十一间,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75米的龙尾道,整个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含元殿体量巨大,气势壮丽,极富精神震慑力。并影响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形制。
唐诗中的“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含元殿是大唐建筑的杰出代表。
唐代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3间,进深6间,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升”、“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
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新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遗址土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已探知长度为400余米。
从部分试掘区看,渠道在唐代时南北宽约4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砌砖护岸现象。在渠道遗址上,考古人员还清理出3座唐代木桥遗存,其中中央一桥正与含元殿中心相对,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东西两桥则与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的东、西朝堂南北相对,其作用犹如后世皇帝宫殿建筑中的“金水桥”。下为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复原的副阶重檐版含元殿。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根据唐代李华《含元殿赋》记载,含元殿被认为是副阶重檐,古建筑泰斗杨鸿勋先生在《宫殿考古通论》中亦考证为重檐。然而据傅熹年先生在《对含元殿遗址及其原状再探讨》中考证其为单檐建筑,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含元殿复原模型即采用单檐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项目保护工程建设,对拆迁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含元殿遗址南部新发现了一处水渠道、三座桥梁、两处道路等重要的唐代考古遗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5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