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都是用什么东西化妆的呢,她们用什么来装扮自己的容貌?
1、妆粉。古代女子擦的粉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这些粉都可以让皮肤看起来更白。即使铅粉有毒,但女人们为了美丽,不惜每天用微量的铅粉达到美白的效果。
2、黛粉。在古代,没有专门用来画眉毛的材料,因此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画眉毛。随后出现了“黛”这种用来画眉毛的藏青色矿物。使用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里磨成粉状,加水调和后才能使用。
3、胭脂。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人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
当然,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化妆品外,中国古代女子还有不少配饰妆。比如耳坠,那么这种耳饰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在北京周口店的中国猿人遗址,就已经发现有用石头、兽牙或贝壳制成的耳饰。在古代,人们把耳饰做“珥”、“瑱”、“珰”。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有不少用石、玉水晶、玛瑙制成的耳饰。
相传古代有一位姑娘因为眼病导致了双目失明。后来,一位周游各地各地的医生用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银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她十分感激,便请银匠制作了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记记那位医生的恩德。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不但眼睛好了,而且愈发漂亮了。这件事情传开以后,很多姑娘和妇女都纷纷效仿,而女子戴耳坠的习俗便由此流传开来。
再比如额黄和花钿,这两者很相似却不同。额黄,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是将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图样贴于额间,或直接在额间涂上黄色的一种妆容。据记载,额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或更早,当时佛教盛行,全国大兴寺庙,广大爱美女士受到金黄色的佛像的启发,开始在额间染上黄色,自此,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俗。至唐朝,额黄的妆容更加盛行;到了宋代时,这种妆容依旧存在,但并没有在汉地盛行。
而花钿起源于南朝,与额黄同是古时妇女的额饰。不同的是,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
花钿的起源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一朵梅花落在公主额上,额中央便被染成五出花瓣状,当时怎么也擦不掉,直到三日后才洗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因此,花钿又称“梅花妆”或“寿阳妆”。经后演变,花钿不仅贴于女子额间,还可贴于眉尾与眼角。后来人们又将花钿贴于脸颊,称为面靥或笑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