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梁架结构

中国古建筑中的梁架结构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凝结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一句俗语,最初是来自古代建筑房屋架梁结构部的严谨态度,后一般指长辈或者领导人行为不正,久之小辈或下属也跟着行为不正。那么,梁架在中国古建筑中有何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结构,要由掌握建房技能的木工师傅来建造完成。建筑的规模大小、平面组合、外观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结构类型与材料特性的制约。木构架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每一种构件都有特定的装饰手法与之相适应。

民间建筑中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意义,还富于结构美与装饰美。民间建筑中的梁架常采用“砌上露明”的手法,将其暴露于外,或以装饰取胜,主色以彩画,雕刻手法等,或以“素朝天”,尽显材质与结构的本色之美。

梁是由柱或其它构架支撑的檐下,其截面的基本形式为矩形,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多造型变化,形成多种梁的样式,如月梁、太平果、帽梁等。不同结构位置的梁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袍头梁、挑尖梁、顺梁、扒梁,角果、老角梁、仔角梁等,各种梁常以木雕、彩画等作为装饰。

广义的“梁架”,包括抬梁式、干阑式、穿斗式与井干式四种“梁架”和梁柱构造,狭义的梁架,仅指抬梁式梁架构造。抬梁式“梁架”主要特点,是柱上承梁,梁上承矮柱,矮柱承短梁至脊桁(檩),桁檩与梁头连接,构成纵横构件相交,层层抬起的结构特征。关于“梁架”的表述,现行有三种方式,一、宋式称谓,如“十架椽屋分心用三柱”;二、清式称谓,如“七架前后廊式”式;三、江南的贴式,如“六架正贴式”。

一般两间房屋要有三梁六柱,但有的是多梁多柱。木制结构的房屋结构严密,具有很深奥的科学原理。所以一旦上梁安放不正,就会影响整个房屋结构,下梁自然也不正了。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结合式。

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梁柱用料都要求尺寸较大。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穿斗式构架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它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没有梁。采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

当人们逐渐发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可以不使用直径大的木料;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就能增加室内使用空间。这种混合构架是不全部使用大型木料,但和全部使用大型木料的效果相同。

干栏式木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井干式构架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垒,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墙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容易建造,不过也极为简陋,而且耗费木材,在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地区或寒冷地区有所应用,如东北林区、西南山区。

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因使用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形成与世界其他体系建筑迥然不同的外形特征。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