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学些世途经济的学问,被宝玉下了逐客令。袭人的态度: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袭人这段话,除了对钗黛性格的侧面描写,也透露出对宝钗的肯定,对黛玉的微词。袭人之所以欣赏宝钗,是因为她们在现世中对世俗伦理和封建礼教思想的理解一致。在袭人看来,宝姑娘是“有涵养、心地宽大、教人敬重”的。她欣赏宝钗的得体、大气、甚至城府。而对黛玉的小性子颇不理解。
正因为她们处世哲学的相似,宝钗第二十一回也表现出了对袭人的欣赏,认为“这个丫头说话有些识见,留神窥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可见他们俩还有那么点儿知己的意思。再后来宝钗善意的提醒袭人湘云在史家的处境,更使袭人增添对其的敬佩和感激,两人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温。
在《红楼》中,宝钗、袭人、湘云代表的是封建道德和伦理的一部分女性。而黛玉、宝玉、晴雯等代表的是追求精神和爱情的自由意志的个体。
宝玉的反驳——“林妹妹才不会说你们这种混账话”与袭人说的“若是林姑娘你得陪多少不是呢”形成对比。正说明袭人无法理解宝黛二人在精神上的共通性;也无法理解黛玉一腔深情的表露形式——患得患失、对宝玉精神上的占有欲;更无法理解宝玉黛玉等一众人对精神和爱情的自由追求。——因为她的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
还是第三十二回,宝玉对黛玉满腔深情的独白。袭人听了的反应是: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袭人跟宝钗湘云一样,认为宝玉应当考取功名,才是“于国于家的希望”。而这些世途经济的说法,正是宝玉最最排斥的。宝玉的这种性情偏好致使他与林黛玉的亲近——因为林妹妹不在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连北静王的珠串她也嫌脏扔掉了。绛珠仙子的脱俗比宝玉更胜一筹,黛玉在宝玉心中是精神追求的制高点所在。
然,在袭人看来,宝玉和黛玉的亲近,会造成将来宝玉“不才”(没有考取功名)的祸根。这让她觉得“可惊可畏”,惊叹之余还要后怕。假使宝玉和黛玉结婚,宝玉必不会再去考取功名,除了袭人的终身托福没有着落,老爷(贾政)对宝玉的期望落空,连贾家的未来也变得风雨飘摇了。她暗度着“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可见,袭人在这里已经思忖着要如何阻止宝黛二人之事了。
这里补充一点,袭人也是个有野心的丫头,第三十一回,因为被宝玉误踢,吐了鲜血,她的心理活动是:“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皆尽灰了。”可见袭人一直有心做妾,她是准备将自己的终身大事托付给宝玉的,她希望宝玉考取功名,从而自己的下半生有所保障。假如宝玉跟黛玉在一起,宝玉不会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如果跟宝姑娘在一起,那么事情的发展方向必然顺遂自己心意。
袭人的“忠诚”(礼教思想)也无法容忍宝玉做在她看来“偏离社会规范”(贾政对宝玉的期望)的事,作为一个可靠的大丫头,袭人遵循贾政的旨意,认为宝玉考取功名才是一条正途,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在“忠诚”的袭人看来,宝玉跟宝钗在一起是让她放心的,而黛玉则让她觉得不安全。
除了以上想表达的主要内容,其他想到的琐碎:
1、王夫人作为宝钗妈妈的亲姐妹,一直看好宝钗。假若宝钗嫁到贾府,王家的势力必然增长,王夫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宝钗的为人处世也为王夫人所认可——她们都是“现世派”。既然她能因为“勾引宝玉”的罪名逼死金钏和晴雯,必然是无法接受宝玉的心性儿都被黛玉勾了魂去。
袭人的周到自然体会到了王夫人的这些心意,故意迎合着王夫人去说。一来自己内心也支持宝钗,二来拉拢了王夫人,得到她的好感,自己的妾的地位也好更稳固。
2、宝玉内心也是惧怕袭人的,第二十一回宝玉在潇湘馆中用了湘云剩下的洗脸水洗脸,袭人没有等到宝玉回来洗漱,非常生气。宝玉弄断了玉簪子发毒誓,这才和好。宝玉深知袭人对他对黛玉做的深情之事是永远都不会赞同的,所以在第三十四回,宝玉被父亲痛打,为了安慰在潇湘馆中独自垂泪的林妹妹,特意支使开袭人派晴雯去送手绢。宝玉内心早已深知袭人对他和林妹妹感情是不支持的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