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秦代上行文为奏,下行文为制、诏。汉代上行文区分为四品:章、奏、表、议;下行文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魏晋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制。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册、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状、笺、启、辞、牒;平行公文有三:关、移、刺。宋代公文上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之文。
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的权力,因此所下的圣旨没有人敢违抗,抗旨的结果就是被拉出去斩了。而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在古代孝道文化是皇帝的必修课,因此皇帝对太后的话和懿旨是言听计从的。从中就可以看出结果来了,皇帝的圣旨是治理国家所用的,太后的懿旨是为了管理皇帝的家(后宫)所用的。
按照法统来说,自然是圣旨最大,所谓天子,代天牧守万民,是一言九鼎的金口玉言。皇帝出口成旨,落纸为诏,其旨意具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威。其他人的旨都无法和圣旨对抗。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皇帝本人的权威往往也受到很多其他的挑战和制约。太子、后妃、诸侯王都可能会发号施令,皇帝诏书自然是圣旨,而太子和诸侯王称之为教旨,后妃和太后则称之为懿旨。
大多数情况,只要是成年皇帝继位,皇太后是不会也不能干预朝政的,也不存在圣旨和懿旨的冲突,有的皇帝比较尊重皇太后,在颁布圣旨前可能会征求皇太后的意见,但不可能允许皇太后发布懿旨代替圣旨。
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老皇帝去世,新皇帝还没选出,皇位空缺,无法发布圣旨时,皇太后的懿旨可以替代圣旨决定大事,起到暂时性的替补作用。
如果皇帝的圣旨与太后的懿旨从道理上是要听皇帝的,但是如果把“孝”这个因素加进去,皇帝一般会妥协。古往今来的人都是按照先来后到决定听谁的,如果说皇帝圣旨后到,但他不妥协于太后,那你必须无条件站到皇帝那。因为那已经不是你遵旨不遵旨的事,而是别人家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