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合卺礼的来历和寓意

合卺礼的来历和寓意



“合卺礼”始于周代,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演变为“交杯酒”。

卺(jin,三声)是一种匏瓜,俗称苦葫芦,其味苦不可食。合卺是将一只卺破为两半,各盛酒于其间,新娘新郎各饮一卺。匏瓜剖分为二,象征夫妻原为二体,而又以线连柄,则象征由婚礼把俩人连成一体,故先分而为二,后合二为一。

新婚夫妻一同进酒,为什么要用卺作爵盛酒呢?因卺味苦而酒亦苦,饮了卺中苦酒预示着婚后夫妻也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时,也象征着夫妻二人如同此卺一样,合而为一,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经》),它又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后应和睦协调,结为琴瑟之好。

到了南北朝时,行“合卺礼”又增加了在两个瓢把上连上丝带,喝酒后,将两个瓢扣在一起,用丝带缠绕称“连卺以锁”,寓意是使两人相爱拴在一起,永不分开。

到了宋代,破卺为二的酒具改为两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实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卺”的礼仪也就被改为“饮交杯酒”。

“合卺”和饮交杯酒都离不开彩线,也就是用红或绿的丝绳绾成同心结系于卺柄或杯足。此后,由这条丝绳衍变出“拴线”仪式。此俗大概起源于唐代,由此习俗产生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俗语。如今,红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让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所以,拴线被称之为“牵红”、“红绿牵巾”。

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

皇家合卺礼

《皇帝大婚》中介绍,身穿朝服的皇后与皇帝行合卺礼。合卺礼是真正代表帝后二人成为夫妇的礼仪,类似于交杯酒,类似新娘进门后,与新郎在寝室中吃饭之时,同享俎(音组,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中的鱼肉,吃饭毕,席上特设置由以瓠(音护,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剖制的两瓢,夫妇二人各执一瓢,来饮为了净口安食的酒,这都是为了表示夫妇一体、尊卑等同的亲密。

清代的合卺礼始于康熙朝,在顺治帝大婚礼仪中并未见此环节。这也表明了清代宫廷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其婚俗也同受其影响了。到了现代婚礼,虽不如古代皇家的婚礼程序这般复杂,但是婚礼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以传统文化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还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

《皇帝大婚》合卺礼中还以明子刚制玉合卺杯为示例。《中国经济史辞典》载:“陆子冈,长期在苏州定居开办琢玉工坊,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镶嵌(镶玉嵌宝)等无不涉及。陆子冈所创的这件“新样”玉嵌金“合卺杯”,通高7.5厘米,横宽13厘米。

整体造型由两个圆筒形杯并连而成,杯底有六个兽面作足,杯的一面镂雕凤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盘绕爬行状双螭。杯体上下各饰一圈绳纹作捆扎状,结扎口上有一方形图章,刻隶书“万寿”二字。杯身两侧分别有剔地阳文隶书,一侧为“湿湿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其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诗上部有“合卺杯”三字。另一侧为“九陌祥烟合,千里瑞日月。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部有“子冈制”三字,诗文表达了对君王大婚的美好祝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816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