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花鼓戏又称益阳楚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的益阳、南县、沅江、桃江、西湖(洞庭湖旧分西、东两区)、宁乡、湘阴、长沙、望城、浏阳、湘潭、株洲等地。
湖南有16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中地方小戏8个,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克克戏)、岳阳花鼓戏(亦名提琴戏、翁琴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根据舞台语言的规范,益阳花鼓戏和益阳的花鼓戏均属长沙花鼓戏剧种。
又因声腔、剧目的不同,长沙花鼓戏又分有五个艺术流派(俗称路子),即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湘醴路子、长沙路子。由于历史的原因,益阳拥有除长沙路子以外的四大艺术流派,花鼓众多,风格迥异,因此,人称益阳为“花鼓窝子”。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当地民间的山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和民歌。一部分形成益阳地花鼓,为对子戏,又称二小戏,一丑一旦,后来加入小生,形成三小戏;民国时期,一部分与当地湘剧班同台演出,吸收了湘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部分声腔和剧目,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这一路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清·同治元年(1862)就有赵松山、赵兰山兄弟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之后,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比比皆是,官厅视为洪水猛兽,四处悬令禁止,光绪十五年,在益阳茈湖口就立有“永禁花鼓”的石碑。然禁者自禁,演者自演,一种新的艺术形成与发展非一块石碑所能阻止。
1943年,日寇逼近益阳,益路花鼓的宝和班毅然成立“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自演了《中秋诱敌》、《姑嫂上坟》等抗敌剧目,并赴常德、桃源慰劳前线将士,为益阳戏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59年元旦,益阳市花鼓剧团整理演出的《生死牌》,晋京演出于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周总理、贺龙等中央领导亲切地接见演职员,并合影留念。艺术大师梅兰芳还在《人民日报》撰文赞扬该剧的演出。1960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又参加湖南省支边慰问团,到云南昆明、红河、西双版纳等地慰问演出,将益路花鼓传送到祖国的西南边陲。
1989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的现代戏《风暴过洞庭》代表湖南省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广州片演出。益路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有[益路川调(弦子腔)]、[八同牌子]、[老辞店调](打锣腔)等,剧目多为正、悲剧,如《芦林会》、《清风亭》、《赶潘》等。益路花鼓作为重要艺术流派,2008年已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6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