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起源于明嘉靖年,形成于清中时期,各种史志均有详细记载,距今已有近200多年。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最受人民喜爱的地方戏剧种。
早期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永兴一带叫“花灯”,台湾一带称为“衡阳花鼓”,各地的名称不同。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主要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精心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声腔基本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激昂著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山歌浓郁的表演形式是衡州花鼓戏的基本艺术特点。
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65出之多,小型剧目有104出,中型剧目有35出,大型剧目26出,各种剧本通俗易懂,杂用土语乡音,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因地制宜,各县专业剧团的舞台语言一般采用地方官话,丑行仍以衡阳官话为主。演出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在“三小”行当中尤以“丑行”为首。
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虽属“湖南花鼓戏”最为著名。但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因此,严格来讲“湖南花鼓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剧种。通常所见到的湖南花鼓戏经典代表剧目如《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但多数人并不能详细清楚地了解这些概念,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湖南花鼓戏其实就是长沙花鼓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