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算经》是魏晋时期刘徽所著的一部测量数学著作。也是中国学者编撰的最早一部测量数学著作,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海岛算经》由刘徽于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所撰,本为《九章算术注》之第十卷,题为《重差》。唐初开始单行,体例亦是以应用问题集的形式。研究的对象全是有关高与距离的测量,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利用垂直关系所连接起来的测竿与横棒。有人说是实用三角法的启蒙,不过其内容并未涉及三角学中的正余弦概念。所有问题都是利用两次或多次测望所得的数据,来推算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的高、深、广、远。
此卷书被收集于明成祖时编修的永乐大典中,现保存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刘徽也曾对九章算数重编并加以注释。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
《海岛算经》共九问。都是用表尺重复从不同位置测望,取测量所得的差数,进行计算从而求得山高或谷深,这就是刘徽的重差理论。《海岛算经》中,从题目文字可知所有计算都是用筹算进行的。“为实”指作为一个分数的分子,“为法”指作为分数的分母。所用的长度单位有里、丈、步、尺、寸;1里=180丈=1800尺;1丈=10尺:1步=6尺,1尺=10寸。
《海岛算经》在唐代传入朝鲜、日本。最早向西方介绍《海岛算经》的是19世纪来华传教士伟烈亚力。他1852年在《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报》前身)发表的论文:《中国数学科学札记》(Jottings on the Sciences of Chinese Mathematics)。伟烈亚力在文中介绍了《海岛算经》,说此书是“一部关于实用三角学的九个问题”。1913年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在其英文著作《中国与日本数学的发展》第五章《海岛算经》中译出头三则问题1932年法国数学家L·van·Hee翻译《海岛算经》全文。
1986年澳大利亚华人数学家洪天赐和美国数学家弗兰克·斯委特兹将《海岛算经》全文翻译成英文还有日文翻译本和俄文翻译本。
3世纪刘徽《海岛算经》运用二次、三次、四次测望法,是测量学历史上领先的创造中外学者对《海岛算经》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海岛算经》的英译者和研究者,美国数学家弗兰克·斯委特兹,在比较西欧测量学从古代希腊、罗马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认为希腊测量术,重点在测量器具的运用,而其数学水准远不如刘徽《海岛算经》,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才差强达到《海岛算经》水准。
他还指出17世纪初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徐光启合著的《测量法义》十五题,并未能达到或超越《海岛算经》。他结论;“简而言之,在测量数学领域,中国人的成就,超越西方世界约一千年。”
《中国数学大系》一书中评价《海岛算经》:“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西欧直到16,17世纪,才出现二次测量术的记载,到18世纪,才有了三、四次测量之术,可见中国古代测量学的意境之深,功用之广”。刘徽《海岛算经》的测量术,实比欧洲早一千三百至一千五百年。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