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属于秧歌类。它流传于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为盛,据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冬季农闲时排练,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唐山落子发展成为现在的评剧。
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几支民歌联起来表演。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当地人民称之谓文落子或小风流。
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缠足开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装的踩寸子也开始被淘汰。因而,落子舞的动作相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文落子的基础上,适当的吸收了一些戏曲中的动作和技巧,与落子舞的动作相揉合,增添了热烈、健壮、欢快、豪爽的气氛,加强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应减少。在道具配备上,只用鞭、板,不用扇。当地人民称之为武落子或风秧歌。
落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及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目前,这个剧种除了华北,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中也有不少评剧表演团体,无论在城市和农村,它都有广泛的观众基础,生命力日渐兴旺,影响亦臻扩大。特别是其代表剧目《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等摄制成影片公映后,这个剧种亦为全国各地的广大观众所熟悉与喜爱。
据说落子主要有两在流派:一派是以南皮县杨八庄子的梅盛林老先生为代表的杨派落子。传说,约在1730年左右,杨派落子就开始了活动。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每代艺人都对杨派落子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发展,使它日渐完美起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汉族民间艺术遗产。
另一派是以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的于老先生为代表的帽派落子。约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就已经活跃在该村及周围的村庄了。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回、汉两族杂居的地主,因此,帽派落子是由回汉两族演员共同表演的。由于回汉两族兄弟的共同努力,帽派落子才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面另立一派,流传四方,至今不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