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豫剧祥符调唱腔特点与发展

豫剧祥符调唱腔特点与发展



祥符调,是发源于河南开封的一个豫剧流派,得名于祥符县,祥符调乃豫剧之母,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

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祥符调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发展历程

公元1008年,宋真宗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元年,附郭都城的开封县也改名为祥符县,在开封一带演唱的梆子声腔,就称为祥符调。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在继承了自宋代“路歧人”一脉相传的演唱风格的同时,又吸取了在开封一带盛行的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寄生草等民歌腔在内的其他戏曲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的风格,在民国初期走向繁荣,不但从农村的高台走向省城开封的戏院,而且还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演员,如王海、李剑云、贯台王、李庆山、王续亭等。封丘县清河集的小天兴窝班,为祥符调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班主许长庆和教师孙延德,穷尽毕生精力,培养了大量祥符调演员。

明代时,开封曾一度被朱元璋定为陪都,名叫“北京”,并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王,豪华富丽的周王府便坐落在北宋故宫上。当时,开封仍是一座繁华的都市,同时也是全国的戏曲中心之一。

明代开封戏曲艺术的繁盛得益于周宪王朱有焞。他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戏剧中。著有《诚斋乐府》一书,收录杂剧31种,在明代的剧作家中,流传下来剧作最多的,就是这位不爱江山爱戏曲的周宪王。当时,开封艺人云集,被称为“中原弦索”,到明末开封尚有梨园七十八班,小吹打二三十班,清唱遍及全城。

明朝末年,开封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洪水浩劫。清王朝建立后,经历明末战乱的中国有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戏曲浪潮,川剧、秦腔、汉剧、楚剧、淮剧、扬剧等相继涌现,京剧也应运而生,打破了昆腔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就是在这时,梆子戏在开封周围悄然兴起。

乾隆年间,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开科授徒。数十年间,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道光年间,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发展。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漯河、周口、许昌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传到濮阳一带的叫大高调;传到洛阳、密县附近的,和当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调。旧时,就连安徽和苏北的一些梆子艺人,也自称是蒋门的传人。

后来,全河南省的梨园行共同筹资,在蒋门班旧址上,建起一座雄伟堂皇的“明皇宫”,俗称“老郎庙”、“庄王庙”,成为河南省戏剧艺人朝拜的圣殿,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庄王爷诞辰,全省梨园的名角都要齐聚在这里,举行仪式敬神散福,并进行会演,切磋技艺,交流情感。现存在开封市博物馆的《重修明皇宫记》碑,记述了七十多个戏班和大量艺人捐钱修庙的盛况。

豫剧祥符调发展到鼎盛是以一批女演员走上舞台并成为台柱子为标志的。20世纪30年代,在开封的豫剧舞台上活跃的著名祥符调女演员有很多,在豫剧六大名旦”中,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都是在开封师从祥符调艺人,由此踏上成就大师之路的。常香玉成名于开封,正是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借鉴了祥符调的声腔特点,才使其演唱艺术迈上新的台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崔兰田也和祥符调有着不解之缘,曾受过樊萃庭、陈素真等人的帮助和教益。与“陈素真”齐名的桑振君,出生在开封县,其唱腔也是以祥符调为渊源。1938年6月,开封沦陷,大批祥符调演员被迫离开省城开封,四处流浪,同时,也把豫剧艺人带到四面八方,为豫剧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山西、安徽、河北、江苏、湖北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西藏、贵州乃至台湾地区的流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把豫剧祥符调推向高峰的是樊萃庭和陈素真。从1934年开始,樊粹庭和陈素真合作,创作出一大批被称为“樊戏”的经典剧目,并对豫剧的舞台、唱腔、化装、表演、音乐等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使豫剧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奠定了豫剧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的基础。樊萃庭被誉为“近现代豫剧之父”;陈素真被誉为“豫剧皇后”和“梆子大王”。

解放后,豫剧祥符调又有新的发展,全国各地活跃着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演员,演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广有影响。豫剧祥符调在流播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的豫剧流派相互借鉴、融合,乃至不断吸取其他姐妹艺术的营养,不断丰富发展,更趋完美。

艺术价值

祥符调的存在,是中原丰厚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与北宋时期的杂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直接承接着明清弋阳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调)、汴梁腔、乾梆戏、河南讴的艺术精髓,因此被称为“豫剧之母”。豫剧祥符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它独具的地域特征和相应的有别于其它流派的演唱风格都为听众所赞叹。祥符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包容性,在以己为主的基础上广采博收,既有明清梆子戏、罗戏的遗存又有民歌、小调、曲艺说唱、西府调的音乐元素的汇入。

著名演员

祥符调的名家辈出代代相传,传承有序。祥符调在清光绪年间有名旦孙延德、常金荣、秦金声、李金城;名须生有常金荣、张才、秦大成;名彩旦有常金香;名花脸有简客、刘永春、段才、颜平;清末民初,有名旦李剑云、时倩云、阎彩云、林黛云、贾碧云、王絮亭、石柳湘、刘永鑫、聂良卿、点翠红;名小生有筱火鞭、刘朝福;名须生有张子林、唐喜成、陈玉亭、张玉田、张震中、李光苍、庆贵、贯台王;名丑有李德魁、张洪盘、牛得草。民国以后有了祥符调女演员,早期著名的有王小焕、王玉枝、马双枝、司凤英、陈素真、姚淑芳、赵秀英、田岫玲、刘荣花等;20世纪50年代比较活跃的祥符调演员有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阎立品、宋桂玲、桑振君;省会迁到郑州以后,比较有成就的祥符调演员大多是陈(素真)派和桑(振君)及阎(立品)派的弟子。

面临的问题

外八角等行当的缺失。豫剧祥符调自马双枝、陈素真、司凤英等一批女演员登上豫剧舞台后,改变了男旦演出的习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豫剧祥符调的影响,她们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女旦的出色表演,过去以“外八角”为主的豫剧,渐渐变成了以旦角为主的豫剧,豫剧的生角、净角、丑角逐渐削弱,不少剧团和剧目都没有净角、丑角的生存空间。

优良传统唱腔的异化和丢失。豫剧祥符调有着自己传统的板式和唱腔,虽然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离开传统,豫剧的发展出现异化现象。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