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大年三十),中国传统节日。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
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台湾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
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
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