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官话,即东北方言,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语支的一门声调语言,是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吉林省、辽宁省中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170多个市县旗,使用人口约1.2亿。
东北官话细分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几小片。东北官话整体接近普通话,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其实往往是东北官话通行地区中一些地区的东北官话。
虽然东北各地(除辽东)的口音腔调有些许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东北味儿”的深浅有无,并没有词汇用语的不同,也没有较大的变音变声。
一方语言,是一方文化的根基。东北官话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于它源头的特殊性。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主要是雅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燕代方言区”。
元明清以来,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文化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汉语方言新的历史时期。
东北官话一般分为三片,以地域而言,黑龙江、吉林的大部分地区和辽北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东北官话,接近普通话,辽宁其他东北官话通行地区的东北官话则更贴近外地人刻板印象中的“东北味”。
东北官话阴平调是33,普通话则是55,这让“东北话”听起来调值偏低。此外,部分东北官话,如沈阳话,有部分r、y不分、平翘舌不分的现象。
比如“如、于”;“页、热”等字,此外一些零声母字在松辽片老话中前有鼻音如“安排(nān·pai)”;
古入声字转入上声的要比普通话多如“国”、“福”、“职”等在东北方言中均读作上声214。个别字保留较古的读音如“街(gāi)”(见组不腭化);但也有见组字先于普通话腭化,如客读“qie”。
在东北,曾经受到俄罗斯人、日本人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侵略,语言的借用,体现殖民文化的渗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喂哒罗”(装水的小桶)、“布拉吉”(连衣裙),“骚鞑子”(士兵)就是俄语的译音;“火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后来采用英语或其他外来语的词“霍乱”,等等。
东北内陆的民间仅仅把一件事意思说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间智慧总想把话说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动、富有诗情,好用比兴,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情趣。
在官话中说两个人或者两群人靠得紧密,用“手拉手,肩并肩,心贴心”作比喻,这已经够生动了,但在民间仍不满足。
两个人可以手拉手,两群人实际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贴心”的,这些还不过是官式语言的比喻。于是在民间创造出“掏心窝子话”、“膘起膀子干”,比“心贴心”更生动更形象,可以有触摸感的语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