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说:“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亦蛙羌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古代的这类所谓“空钟”,北京俗称“抽绳转”,天津人叫它“闷壶卢”,有的地方叫“地铃”,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游乐》引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说:“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综上所述,空钟也罢,闷壶卢、地铃也罢,都是同一玩具。不过,一般所说的“空竹”,是专指抖在空中嗡嗡作响的那一种。这种空竹,明代末年成书的《帝京景物略》中尚无记述。到了清代,有关记述渐渐增多起来,抖空竹遂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这种典型的空竹,一般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轮和轮面为木制,轮圈为竹制,竹盆中空,有哨孔,旋转时可发出嗡嗡嗡的响声。空竹中柱腰细,以便于缠线绳抖动时旋转。抖空竹者双手各持两根二尺左右长短的小木棍(或小竹棍),其顶端皆系一根约五尺长的棉线绳,两手握住小木棍的两端,使线绳绕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地抖动,加速旋转使之发出鸣叫声。
清代一位不知名的人所著的《燕京杂记》在记述当年京师空竹的制法、玩法时这样说过:“京师儿童有抖空竹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千,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端而擞抖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
清代的空竹除了在民间儿童中流行,还被传入宫中,为宫中妇女所喜爱,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抖的方式。清人无名氏《玩空竹》诗曾这样形容:“上元值宴玉熙宫,歌舞朝朝乐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亲来阶下抖空中。”原注云:“空中,玩器之一。近舞于京师,新年,王孙、贵姬擅长者皆为之。宫中妃嫔亦多好焉。舞式有‘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等。”
抖空竹的花样也不算少,除以上所述及的花样之外,还有“攀十字架”“扔高”、“张飞骗马”“猴爬竿”等。尤其是“扔高”,有的能将空竹抛向空中达数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线承接,准确无误,堪称一绝。抖空竹自清代以后得到了继续发展,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也成为了杂技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