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器是什么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器是什么样的



我国制造陶瓷器的历史非常久远,并且早已形成成熟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要比西周时期发展的更快。在出土的陶器上都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户”的字铭,说明这类产品是官方所经营的。

当然,也有大量私人生产的陶器产出,在器物上刻有“綦昌”“文牛陶”、“陶午”、“栗疾已”人名的就属于私人出产的陶器。战国窑场在山西侯马、河南洛阳、河北武安等地发现很多,大约是陶瓷生产的集中地。从窑室规模和结构看比以前已有更大的提高了。

在浙江绍兴的富盛,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这些窑址有的可以叠压到五层那么多,就是先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五个窑。根据调查显示,在这里曾经烧制过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釉陶,火的温度能达到1200℃以上。原始青瓷的胎系一般都是用瓷土制成的,质地细腻而坚硬,灰白色或灰色。

从当时发现的残片来看,在器底一般会有一圈圈的螺旋纹,器形规正的话说明是在辘上拉坯成形的。从碎片的粘附托珠来看,它们是用叠烧的方法烧制而成的。

在这之外,在浙江的萧山等地,也发现了很多这一时期的窑址和战国时期的陶瓷。仍是以灰陶为主的,但是战国时期又发展了几种比较有特色的陶瓷。像是北方的暗纹陶、铅釉陶;还有南方的印纹陶、原始的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等等。

暗纹陶是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没有干之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的深度不大,仅仅在有光线时候可以隐约的看出来,所以被称为暗纹,又叫研花陶。这种暗纹陶是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到战国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它的兴起处刚好在商周绳纹陶的衰落阶段,真正流行开来是在中原地区。

从考古发掘来看,洛阳的中州和烧沟州的二里冈、山西的侯马、山东的临淄等地都有战国的墓都出现了大量的暗纹陶陶器,这种陶器大多胎质灰黑,用细泥制做的比较多。

陶器的大致品种有:壶、鼎、豆、罐、盒、盆等等,装饰的花纹有弦纹、锯齿纹、栉齿纹、山形纹、螺旋纹,以及S纹等,这些是比较常见的装饰花纹。

再是彩绘陶。这是在战国时期比较突出的一种陶器。它和原始社会的彩陶有所不同,因此在名字中加了一个:绘,用来区别跟之前陶艺的不同之处,原来的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的,而这种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所以花纹比较易于脱落。这种彩绘陶是开始于春秋时期,一直到战国得到发展延续到了两汉时代。

彩绘陶最早发展于中原,后来扩展到了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广东,以及西北和东北。相较于暗纹陶的流行地区要广泛得多。从建国以来,洛阳烧沟、中州路,湖南长沙、常德,河南辉县、陕县等各地的战国墓穴中,都出土了大量的这种彩绘陶。

彩绘陶主要是用来陪葬的,当时战国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是这种彩绘陶兴盛的主要原因。彩绘陶一般是采用轮制制作方法,也有用模制的。

烧制的火温度一般都很低,彩绘陶系泥质陶,陶胎有灰色和褐色两种。灰胎一般敷以黑色陶衣,在黑色陶衣上再敷一层白粉,然后加以彩绘,用黑线和红彩的比较多。褐胎一般是刷上白粉,也有的是黄粉,然后再进行彩绘,用红色花纹比较多。彩绘陶也有用金银绘线的,但是比较罕见。

彩绘陶的造形,几乎包括了战国时期所有的生活器皿。一般是较多的是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作为装饰。这些纹样的穿插连结,疏密虚实,都处理得十分巧妙自然。在纹样的采用上,不同的位置运用了不同的形式。

器盖上一般是用规则对称或者旋转的形式,像柿蒂纹等,而三角形的一般是用在器物的颈部或脚部,用来适应器体面积收缩或者扩展的需要。

在色彩上,主要是红、黄和黑、白、灰交替使用,形成了对比又统一的艺术效果。彩绘陶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它的丰富多彩的彩绘图案,而这些图案在应用的形式和色彩配合的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289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