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
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招福舞、年舞、打碗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黎族的舞蹈有《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
如《打柴舞》在地上摆设二根平行长棍,相距数尺,再由数人手执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横架其上,分合击拍,舞蹈者跳跃其间。随着节奏的快慢,表演各种动作,情调爽朗活泼,气氛热烈诙谐,为广大黎族群众所喜爱。
亦称“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阳地区。每年夏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日时跳。据传,黎族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存在着“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
三月跳此舞,能招来养牛“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来“稻魂”,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此舞,能招来众人“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婚后不孕妇女能生男育女。
牛日那天,所有成员聚集于俄布隆家杀猪摆席,边喝酒、边轮番打锣鼓。在锣鼓声中,俄布隆夫妇身穿传统服饰,用洗擦宝石的米酒当作富贵的“福酒”,带头先饮起舞。舞时,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两支红藤叶向众人洒“福酒”。
接着,身穿蓝、青、绿丝绸长袍的众男女在屋外用长袍袖子向屋里边舞边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边舞边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头和身躯保持垂直,两膝时曲时直,在锣鼓声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后退,双手不时地向屋里招手,表示把“福魂”招进家里。
进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黎族舞蹈诗《黎族故事》于2012年6月25日与首都观众见面。
作为海南省唯一的参演剧目,该剧以海南岛黎族祖先传说为主线,以四千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迁徙海南岛的情、景、梦为魂,通过歌、舞、诗、画等艺术形式,表现了黎族先民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书写了一曲黎族儿女勤劳、智慧、团结奋斗、开创家园的生命赞歌。
全剧由序幕、《黎之源》、《黎之魂》、《黎之韵》、《黎之情》和尾声组成,以黎族文化贯穿始终,提取了包括树皮衣、船形屋和黎锦等黎族最原始的文化元素,集合黎族同胞的劳动、丰收、祭祀、爱情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生动再现了黎族的先祖来源、刀耕火种、黎锦纺织以及奔放的爱情等原生态文化,传达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畏艰险、追求美好生活的宏大主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