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刺绣,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乳源的瑶族刺绣为中国瑶族刺绣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必背、游溪、东坪三镇等地。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属“勉语系”过山瑶,隋唐时从北方迁来,长期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其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若是当地不再适宜耕种或猎物稀少时便举族迁往另一座山头生活,因而被称为“过山瑶”。
族中保存有《盘古》、《盘瓠传说》、《过山榜》等书籍资料,其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保存状态良好。乳源瑶族刺绣采用深色棉布为底,用红、黄、蓝、白、绿、黑、紫等色的绒丝线绣出花纹,有“深山瑶”和“浅山瑶”之分。
瑶族刺绣历史源远流长,秦汉时期瑶族便已知用木皮制作服饰。早在汉代,史料对瑶族刺绣已有记载。流传的始祖盘瓠传说中就有记载瑶人刺绣。《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华南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衣斑斓”。隋唐时期已出现瑶族绣花裙。宋代瑶族刺绣技艺十分纯熟,明末清初已达鼎盛。
主要用途
刺绣的用途主要是配饰在服饰上,男女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挎包、伞袋等物件上。据瑶族的传统习惯,头巾是年轻女子恋爱时送给心上人的一件宝贵礼物。所以,瑶族姑娘多数在十一、二岁开始学刺绣。
用料图案
刺绣用料是红、绿、黄、黑、白色五种色线来配色绣;如用白色布作底布,就用红、绿、黄、黑色线绣;用兰黑色布作底布,就用红、绿、黄、白色线绣,实际上只用四种色线。
刺绣时虽因其底布绣出后用途上的不同而图案组合,配色有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图案是定型的。这些图案肢解出来的个体图共有30多种类型,它们又是由三种线条演变而成的。线条是对角线、垂直线和平行线、无弧线,角度分别为45、90、180度。刺绣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线或白线(视布色而定)依着布纹绣出一行行方格,再在方格中绣出各不相同的图形。
图中的人形纹、兽形纹只限于白色或黑色而不用其他颜色。其刺绣是从反面绣,不看正面,但又能使正面构成三角形,齿状形、城堞状形等,其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个物体图案,再将其组合起来,就是各种衣物服饰上的图案。这些花纹图案中,有象征男女的、有象征飞禽走兽和花草植物等,花样繁多,鲜艳夺目。
形纹图案
乳源瑶族刺绣的形纹图案制式划一、造型奇特、结构复杂、样式繁多。其线条必是对角线、垂直线、平行线而无弧线,图案配色组合各异,但基本形态是定型的,且世界各地的过山瑶皆大体相同,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
其造型抽象,有变形、夸张、象征、比喻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其大莲花、八角花等形纹结构繁复,甚至有型中型的复合构成和多重组合;其形纹图案有男女、佛手、唐王印章、文字、龙身、兽蹄、鹿、蜘蛛、鱼骨、锯齿、碎花、单花蕊、组合花蕊、大花蕊、梧桐花、莲尾花、凤仙花、松果、大松果、大八角、豆腐格等26种样式。
乳源瑶族刺绣技艺独特,绣时不需画稿,按不同布色先用黑线或白线依着布纹绣出一行行方格,再在方格中绣出各种图形。尤为神妙的是不必看正面,只从反面而绣,却能在正面构成三角形、齿状形、城堞形等不同纹样,其缀合起来就形成一个个形纹图样,再经组合便成为各类物品上的完整装饰图案。
瑶族的刺绣构思,有山水及森林的组合,有山花及小溪的组合,还有人物及动物的组合,虽然刺绣的构思以几何图形为主,但其抽象的描述,依然使得花鸟树草栩栩如生。这些食物的刺绣构思均以图案示意,其中有对焦相称的斜十字形、正十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等。一类是山水、溪流、树木、花草;另一类是人形、动物、植物或农具用品的形象。花草、人物纹样线条清晰,刚柔相宜,花色搭配自然,形象生动可爱。瑶族刺绣代表作品有《瑶岭长歌》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