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常说,建筑是空间艺术,但一栋建筑物的存在,首先还是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实用功能。主要功能是防火,另外还有防风功能、防暑功能、防音功能、防盗功能。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亦称“封火墙”,顾名思义,封火,防火也。古代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这个是中国习惯),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像森林大火一样蔓延开来,所以设计了“封火墙”。马头墙是以其形命名,既可以是两幢房子之间的防火墙,也可以是一般山墙。防火墙就不一定是马头墙,女儿墙、兜儿墙等高出瓦面能起隔离火源作用的均可。
徽州古时因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连,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邻里,“火烧连营”,损失惨重。采用马头墙的方法,能有效阻隔两幢相连的房屋,防止火势蔓延。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就用竹竿把马头墙上的瓦片推掉,让火势冲上天空。同时由于马头墙内一侧被大火烧烤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此时可以起到抑制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火灾发生时可便于运输水源灭火。
徽州民宅的马头墙一般可高出屋顶数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直接灌入屋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风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徽派建筑采用的是小青瓦,体积小、重量轻,所以马头墙可以有效挡住大风吹翻屋瓦。
除了马头墙以外,徽州民宅的另一大特点是每座宅院内至少有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还具有汇集雨水、产生“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水效应。而耸立在天井周围的高高的马头墙与其相配,则组成了一个向上的竖直通道。这个竖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际,可产生类似的“风洞效应”,促使冷热空气的对流,从而起到防暑降温之效果。另外,马头墙是空心墙,中间夹有大量沙土,其隔温效果比一般实心砖墙好得多。
即隔音作用。而徽州民居则多是一家一户、相对人少的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两者的建筑结构差异造成的。
所谓防盗功能并不是马头墙原本设计、建造时考虑的因素。但从马头墙的构造与实际应用效果来考察,马头墙的高大耸立在客观上会大大增加“梁上君子”型盗贼出入偷盗的难度,减少盗贼光临的机会。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江南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