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开始,一股“斗茶”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移到品尝茶的原味上来。北宋以前,芽茶冲泡法已经发端了。于是拌有姜、盐等物的擂茶不仅被士大夫阶层所讥笑,南方的广大地区也逐渐摒弃不用了。
如苏东坡曾写有茶诗几十首,其中《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为贡茶的福建团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沙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对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讲究,在《汲江煎茶》诗中云:活水还须活水煮,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些诗所歌咏的显然都不是擂茶。所谓“新芽”,就是“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说明在北宋以前,芽茶冲泡法已经发端了。于是拌有姜、盐等物的擂茶不仅被士大夫阶层所讥笑,南方的广大地区也逐渐摒弃不用了。这种现象,从《东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条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但由于种种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间却仍十分流行,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可以证明:“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宋人擂茶这种原本中原地区的习惯,随着北人入闽传到了福建。福建的客家人一直保持了吃擂茶的习惯。而且花特别多。“擂,研物也。”擂茶是用研磨的方式加工茶叶。客家擂茶的原材料主料是茶叶,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饮用者等变化之下,还要加入生姜、花生、芝麻、中草药等等。所以,“擂茶”配料极多,口味千变万化,功效各有不同。吃“擂茶”还要搭配茶点:花生、瓜子、炒米花、炒黄豆、橄榄、咸笋、糖果、糕点。
客家祖地宁化的擂茶有“荤”、“素”之分。宁化擂茶的基础原料是“淮山叶”,再加油盐和草药。素擂茶在基础原料上可填加:豇豆、粳米、粉干、海带、糯米等等;荤擂茶则在基础原料上可填加:冬天腌制的生猪大油拌料、笋丝、香菇丝、粉丝、煎豆腐、香葱等等。这些擂茶的原料要先煮熟,和热汤一起倒入钵中,搅拌均匀后就可以食用了。这样的擂茶完全就是食物。
相对比较简单的是福建光泽擂茶,只以茶叶、大米作为基础原材料。讲究的也可以加入茵陈、陈皮、川芎、甘草、生姜。光泽当地的乡村有民谣:“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在喝擂茶的过程中也是乡村民众联系感情的渠道。
闽西武平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武平东留乡的擂茶因配料不同而名目繁多,有“香擂茶”、“甜擂茶”、“散擂茶”、“药擂茶”等等。“香擂茶”要在配料中加入芝麻、炒米、香油。“甜擂茶”是在配料里加入粮散饭、花生米、食糖。“菜擂茶”里要加入菠菜、熟木油。“香擂茶”和“菜擂茶”里还要加入植物油、盐以及当地铁板树的叶子。东留擂茶的伴食茶点也很有地方特色,有“旁筒子”、“糖散饭”、“老虾果”、“番薯干”等等。
南宋始流行抹茶。后来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在余杭径山寺研习佛学,后来回乡时顺便把南宋流行的抹茶法带回了日本。今天从日式的抹茶法来看:抹茶是把茶研成细末再放在茶盏中用水煮沸。茶汤要煮得很浓,冷却以后就成了羹状,就是用来吃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41222.html